首页>本刊特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共同的家园

2023-03-06 15:53:00 【关闭】 【打印】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在信中,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各民族基于自身历史探索和开拓积累创造了各具特点和标识的文明,我们要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态度融汇人类一切文明精华,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2023年1月24日,乌干达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抵达乌干达西部Bunyoro地区的Kingfisher油田项目开发区,启动开发和生产钻探工作。这是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进入乌干达油田地面工程市场的首个EPC总承包项目,也是该公司在“一带一路”获得的又一重要项目

  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局限于一时一事、一域一国的变化,而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那样,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并且这个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可以说,“三个之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大势,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它进一步丰富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传统的国际秩序、全球格局及其治理体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矛盾、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对抗、保护主义与共赢的冲突,都是对世界之变的清晰反映。同时,21世纪是数字信息技术兴起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这些是对时代之变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新道路的开创,说明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终结了苏东剧变以来的“历史终结论”。

  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复杂交织的大局之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始终浩浩荡荡向前奔涌,然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狭隘的理念仍在时时鼓噪,试图凸显存在感。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何去何从?对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作出庄严的承诺。

  在2011年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中国首次提及“命运共同体”概念,将其描述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必然结果。可以说,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雏形。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2013年3月,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先后访问了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四国。3月23日,在访问俄罗斯期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谈道:“这个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外交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的首次阐释。此后,习近平又在不同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多次阐述,不断对此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如2013年10月提出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014年6月提出的“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2014年7月提出的“中拉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论述,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弘扬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是中国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鲜明旗帜。

  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其中第五个特色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大国以殖民掠夺、对外扩张的现代化老路将“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西方大国的现代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不发达是一体两面,一个历史过程的两种表现。时至今日,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甜蜜的果实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血与火、苦与泪的基础之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变,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历史使命没有变。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睦邻友好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历史和现实一次次证明,“国强必霸”绝不是历史的定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凭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告诉世界,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同时,可以让别的国家也发展,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让别的国家有安全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胸怀,表明中国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不仅要确保国家利益和发展的空间,也要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汇合点,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长久之计。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2013年正式提出,距今已有十年,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总目标,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与支持。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传统中国的“内圣外王”之道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中国的外交新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破题,联通了世界人民的梦想,融汇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这些都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文化亲和力,让世界更加深刻领会到当代中国的国际思维,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追求的美好社会,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的向往,形成了共建人类期盼的未来的最大公约数。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人间正道上携手向前,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超越意识形态藩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类对道义的追求,超越狭隘民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藩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至今,在中国的积极倡导下,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正面回应。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国际社会普遍称赞,认为这篇重要演讲描绘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用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前行之路。在此之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阿富汗局势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的“在所有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问题”和“粮食权”两份决议以及第72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通过的“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决议等联合国文件。

  就学理层面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备清晰的核心要义,完整的体系,逻辑严密的内容结构、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和超越性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类共同体思想文化的最新发展、历史制度实践的最新尝试,以及全球范围内发展观、进步观以及人类文明自主性变革的最新形态。就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新界定了国际关系,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为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新思路,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充分诠释了中国智慧。

  国际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总称。我们现有的国际关系仍没有完全脱离意识形态对抗的冷战思维,笼罩在强权政治的阴影之中。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基础之上,作为新型国际关系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国际关系的新界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可贵的平等与包容。只有以平等为前提,各国才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才具备对话协商的可能。包容是认知水平和胸怀气度的统一体,只有认识到各国尽管在国情和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同时以宽阔的胸怀来容纳接受这种差异,并且基于这些差异来求同存异,从而摒弃零和博弈,做到和谐相处,实现彼此的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在西方社会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是对现行单极国际格局的超越,现在的中国,正在慢慢让这个梦想照进现实。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正确义利观,通过外交政策延展至国际范围,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即摒弃丛林法则和强权政治,超越零和博弈,坚持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全球治理是各国采取“国际集体行动”的领域,这一概念表明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可以仅靠自身力量解决国际问题。国际关系上出现的摩擦与交锋,往往源于对这一基本规则的违背。因此,习近平在2018年4月8日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强调:“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好这一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在对全球治理问题的深刻思考中应运而生的。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各国之间紧密相连、彼此依存是客观现实。虽然在现阶段,完全摒弃对抗与竞争意识来治理国家并非易事,但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宽广视野来创新全球治理,代表着人类的希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及其一系列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担当。中国正在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互利共赢的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倡议等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答卷。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具有深刻的意涵和持久的影响力,在于中国将自身发展寓于深度的国际合作和广泛的国际贡献之中。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尊重他国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正在使全球化进程焕发第二次生机,昭示了更深层次共同发展的前途。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