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钟开天:再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画卷

2024-07-16 15:52:00 【关闭】 【打印】

  2024年5月18日至6月18日,“长风万里—钟开天《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中国画北京首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著名画家钟开天历时13年,创作完成了高1.2米,总长500米,重360斤的长卷,再现600多年前郑和船队的航海壮举以及亚非多国人民的生活风貌。

展厅一隅

  在画展期间,本刊记者对钟开天进行了专访。耄耋之年的他虽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他毕生致力于用中国绘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5月18日,钟开天在“长风万里—钟开天《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中国画北京首展”开幕式上致辞

  再现郑和下西洋历程

  “郑和下西洋,为传播中华文明,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钟开天感慨地说。早在30年前,他就萌生了创作《郑和下西洋》中国画的想法。他出生于云南昆明,这里也是郑和的故乡。“希望用充满中国元素的绘画向更多人讲述郑和的故事。”

  2010年,钟开天开始创作《郑和下西洋》长卷中国画。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被毁弃殆尽,留存至今的相关史料极少,为钟开天的创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工程巨大,旷日持久,13年来极大地考验着我的耐力和意志力。”钟开天说,面对创作中难以逾越的瓶颈和困难时,曾萌生退意,但靠着“蚂蚁啃骨头”的坚韧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了下来。

  在动笔画草稿小样之前,钟开天先用4年时间研究国内外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大量著作和文献资料,并沿着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实地探访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肯尼亚等国家。“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去参观当地博物馆拜访专家学者,尽量搜集更多史料,记录当地风土人情。”他举例,在印度尼西亚,通过走访调查得知郑和在七次下西洋中,多次率船队停靠在印尼中爪哇省的首府三宝垄地区,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物质财富,还为当地引进中国领先的农业技术,极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和手工业水平。至今,人们还能看到当地人民为纪念郑和及其船队而建的三保洞。

  画中一段有关郑和船队抵达锡兰国(今斯里兰卡)的场景,其中的一块石碑,钟开天就画了整整一周。“这块名为‘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明代石碑实物,现藏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立博物馆,上面用中文、泰米尔语和波斯语,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缘由。我想尽可能真实地在画作中还原这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石碑。”钟开天说。

  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动员了12万人次参与,其中海外华侨华人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为此,钟开天在画中对华侨华人深入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和睦相处,共植友谊的场景多有着墨。

  郑和船队停靠马六甲港口并在当地建设官厂、储备贸易物资航海基地,以及充满中华风情的繁花街道两旁上的酒肆、茶楼、绸布缎庄、瓷器铺,当地民众观看中国传统舞狮舞龙表演的热闹场面等等,均一一被他细腻鲜活的笔触收入画中。“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华人中有一部分是当年郑和船队在马六甲驻扎时留下人员的后裔。马六甲至今还有郑和纪念馆、三保庙、郑和井、三保山。我希望通过画作记录下这段与华侨华人有关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中国画,全画共3卷18章,重360斤,展现了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300余个场景、1.7万余个人物、1000余车船舟楫以及各类飞禽、走兽1500余个。钟开天介绍,画作既采用中国元素,又融合西方透视学、色彩学,在长度、体量、时间、场景、人物等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郑和下西洋》长卷中国画部分画面

  专家学者对《郑和下西洋》长卷中国画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说,整幅巨作的风貌震撼人心,质朴、凝重、沉雄、豪迈的精神跃然于他的画卷之上。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象征。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表示,《郑和下西洋》长卷中国画,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所到国家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地理景观,为研究、传播、展示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丰富信息。

  对于钟开天来说,他最看重的是“让更多的人通过郑和的故事,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他说,郑和下西洋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如今,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国际合作的崭新篇章,续写着文明交融、共同繁荣的佳话。

  创作源泉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的创作源泉。”钟开天说,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水下有哪些生物……童年时期,生活在大山中的他,脑海里总是涌现出各种想法,对山外面的世界更是充满了遐想。

  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了钟开天艺术探索的空间。小学时,钟开天开始拜师学习绘画,先后学习了中国画和西洋画。15岁就展露出绘画天赋,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绘画作品。1962年,钟开天入伍当兵的第二年,他的绘画作品《新兵到家了》参加了昆明军区举办的绘画展览,受到众多好评,从此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钟开天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作品形成了内涵丰富、恢宏雄健、质朴凝重的艺术风格。“我当过战士、班长、副排长、报社编辑,曾任昆明军区美术创作员、云南省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解放军书画院成都军区分院顾问、云南省文史馆员等。”钟开天自豪地说。

  多年来,钟开天一直潜心创作,深入到民族村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丰富的造型构图,注重对生活的发掘与哲理性的思考。对于作品创作,他力求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突显中华民族精神;二是为传统的中国绘画注入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让外国人也能接受和欣赏;三是体现当代中华民族风貌,赋予作品时代精神。正因如此,钟开天的画作大气磅礴,叙事壮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等创作的《壮丽中华》万里江山图、《中华魂》万里长城图、《江山多娇图》《瑞祥春和图》《绿色瑰宝》《山花烂漫》《七彩云南》等大型壁画,堪称当代艺术典范。

  与时代同频共振

  艺术作为艺术家情感外化的体现,同时也是艺术家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下,艺术家要深刻认识自己的使命,深入理解文艺工作的意义,与时代同行,讴歌伟大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

  钟开天始终把个人情感、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贴合在一起,怀有一种天下己任之忧乐,兴亡匹夫之责任。钟开天通过多次出国考察、讲学、办展,对东西方文化作深入比较研究,从美术理论到艺术实践,系统探索中国画的当代意义、时代精神和未来发展。

  钟开天认为,“中国绘画强调人文修养,包括知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反映人心、人性。”在他看来,中国国学是中国书画的灵魂。画中国画需涉猎古代典籍,研究形而上和形而下,熟练掌握国学。作为画家,如果没有认真学习国学,没有国学思想做基础,就创作不出好作品。“小学时,父亲就让我背《千字文》《四书五经》等国学,临摹古人书法,学颜真卿和赵孟的碑帖,领会孔孟、老子思想的意蕴及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我的血脉之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钟开天指出,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艺术家要深入当地百姓生活,和他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非常注重写生,每画一种东西都是自己写生得来。大到三米高的木棉花,小到荷叶上的小水珠,站在石头上的小鸟,草地上闲庭信步的孔雀。“只有真正融入进去,才能画出鲜活的、打动人心的作品。”

  不仅如此,“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凝神静气,摒弃功利思想,回归艺术真谛,敬畏艺术本真。”钟开天说,艺术家应该经常用清晰的问题意识来自我拷问,即我要为社会做些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他强调,“历史表明,中国画不是一般的画种。它的定名就在于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它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因此,对中国画的突破与创新不仅是风格技巧上的创造,而是在美术体系上进行变革。这是蚕虫破壳而化蝶,是火中凤凰而涅。”

  现在的钟开天,仍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绘画创作中。用他的话说,这是“响应时代召唤, 绽放文艺芳华”。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