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绘就“北京花园城市”新貌

2024-08-01 14:59:00 【关闭】 【打印】

  2024年4月25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花园城市建设定位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国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宜居的国际之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的总规划师石晓冬在5月22日举行的“深入实施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建设现代化美丽首都”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他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17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并多次指出“要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如今,这幅蓝图正在成为现实”。

  建设和谐宜居的花园之都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中华传统智慧,造就了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人文历史景观的有机结合。石晓冬表示,北京建设花园城市,更是天然雕饰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之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文明理念。

  北京以太行山、燕山为生态森林屏障,以永定河、潮白河等5条河道贯通山水人城,深入挖掘首都山水价值与人文特色,划定了15片花园城市的精华示范片区。这包括了首都人民生活的老城区,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地标性区域,比如北京中轴线、奥林匹克中心、八达岭长城、城市副中心、雁栖湖国际会都、新首钢、世园公园、未来科学城、大兴国际机场等,致力于打造精品首都花园名片。

  在传承老城历史文脉的同时,《规划》还特别突出了首都四季分明的特点。“我们以‘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为主题,加强了植物色彩的搭配设计,构建出观格局、观山水、观历史、观风景的四季观景视廊体系。”石晓冬说道。


2024年4月11日,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海棠花溪”花开正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拍照

  既要传承文化底蕴,强化北京城市风貌特色,又要构建大山大水的壮美景观,打造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观廊。石晓冬说,《规划》提出将优化机场、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及其联络线的生态景观,打造多彩的进京门户廊,为八方宾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此外,还会加强城市绿道的骨架联通,实现百姓在都市生活圈内“抬头就是绿荫”。为此,《规划》构建了5000公里以上的各级绿道网络,加强城市道路慢行网、绿道网与滨水慢行网多网合一的设计,推进265条重要道路林荫化建设,保护和延续老城大树遮荫的景观效果。为了满足群众亲近自然的健康生活需求,《规划》还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建设好郊野公园和社区自然生境花园,逐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石晓冬强调:“我们营造的这些花园场景,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要体现共建共治共享,营造‘人人都是园丁’‘人人都是这座花园城市的主人’的社会氛围,发动大家共同打造现代化的美丽首都。”

  打造“活力商圈”和“最美街巷”

  “城市更新是我们一直在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马綮鸿表示,城市更新不仅是改造建筑形态,也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探索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过程。未来,北京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与花园城市建设工作密切协同,打造绿色宜居生态城市。

  谈到“城市更新+花园城市”的典范项目,马綮鸿说,“具有古都京韵风格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项目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北京东三环燕莎码头,拂堤的垂柳、飘荡的芦苇,簇拥着一湾碧水。河道里,景观喷泉、瀑山叠水等水体循环交织。河岸上,黑珍珠餐厅、网红咖啡馆拥河而开。街边座椅上,年轻人边喝咖啡边刷剧;滨水步道上,孩子们娴熟地骑着平衡车……这里就是亮马河。随着近些年的环境治理,亮马河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国际范、文艺味与生活的烟火气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北京城市新名片。

  “绿色生态先行是花园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马綮鸿进一步指出,亮马河项目从城市滨水空间和绿色空间改造提升出发,打造了贯通18公里高品质滨水绿道,为百姓提供了高品质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便捷舒适的滨水绿道,也成为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形成了具有提振消费能级和国际影响力的“亮马河商圈”。

  北京不仅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如刚介绍,首都开展了连续六年的评选活动,选出60条“北京最美街巷”,2023年又推出20条“漫步北京”最美胡同街巷探访路线,让人们在探究城市街巷建设肌理的同时,感受北京独特的人文魅力。

  全长850米的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探访路线包含大栅栏街、大栅栏西街、青竹巷、杨梅竹斜街共4条精品街巷,途经大观楼电影院、广德楼、瑞蚨祥、同仁堂、青云阁等非遗传承的网红打卡点。此外,市民游客还可以沿京杭大运河探访“漕运文化”,逛一逛国际时尚潮流新天地“三里屯”,还可以到卢沟桥及宛平城观赏“卢沟晓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微旅行”。


2021年7月26日,在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昔日杂乱的违建变身为古香古色的“京韵园”

  北京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是胡同文化。马綮鸿说,针对此,他们推出了胡同“微花园”,延续了四合院绿化与建筑共生的传统形态,保留胡同地区爬藤、花盆、花架等,塑造历史街区的环境特色。此外,在不影响街巷胡同正常通行的前提下,采用见缝插绿、垂直绿化、透墙见绿等方式,建设美丽庭院、景观绿廊,营造清新、雅致、怡人的街巷小环境。

  2023年以来,北京陆续打造了钟楼湾胡同、西草市街、烂漫胡同、柳荫街等“精品宜居街巷”,内务部街27号院、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等184处“美丽庭院”,通过统筹胡同街巷和院落的整体改造,进一步展现具有老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胡同肌理和城市公共空间。

  打通绿色生活“最后500米”

  建设花园城市也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廉国钊介绍说,截至目前,北京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到612种,其中鸟类就有519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此外,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4.9%,“我们将建设大美北京森林,持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力争到2025年,森林总蓄积量达到3450万立方米、林地绿地年碳汇能力达到1000万吨。到2035年,市域森林覆盖率将进一步达到45%以上。”

  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无界公园正成为北京城市花园建设的新亮点。廉国钊说:“到2035年,将建成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无界公园”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围栏,24小时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打通了百姓绿色生活“最后500米”。目前北京海淀区、朝阳区共改建了“无界公园”109个。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北京市的首个无界公园,拆除围栏后,补植了各色灌木、雕琢公共设施,让公园和市政道路形成自然过渡。临近人行道的地方,改建成了灰瓦白墙、什锦花窗的带状景观;挨着公交站的地方,还建成了状如叶脉的座椅。不论是晨起的老年人,还是夜归的年轻人,都能随时入园赏花。

  水城共融的滨水花园城市

  生态建设和水源涵养保护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介绍,北京的密云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苍鹭、斑头秋沙鸭等多种鸟类纷纷筑巢繁衍,水生态健康状况不断向好。

  在2024大运河“开漕节”活动上,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正式揭牌。在运河文化广场边,走访古建筑群,打卡燃灯塔和大光楼,然后乘游船一路南下,来到天然大氧吧大运河森林公园。站在月岛观景平台上,眺望宽广的京杭大运河,切身地感受到昔日运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的恢弘盛景,以及现今沿岸百姓枕河而居的美妙意境。这只是北京市打造的11个万亩滨河森林公园之一。

  河湖滨水空间已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杨进怀表示,首都的“绿肺”温榆河公园,建设区域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同时兼具了休闲公园、动植物保育、蓄滞洪区等多重功能,还形成了1200万方滞洪区空间,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和城市韧性。

  此外,还将大力推进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实施城市河段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提升工程,形成上下游贯穿的滨河步道,还开辟多处河湖大众冰场、皮划艇体验区等水上运动区域。预计2035年,全市建有滨水慢行系统的河道长度将达550公里,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滨水花园城市景象将成为现实。

  “栖居林田中、行走绿荫下、坐卧花草间”是中国人对美好宜居生活的诗意畅想。如今,这幅美好的图景正随着北京花园城市的宏伟蓝图逐步实现。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