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低空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2024-08-01 15:33:00 【关闭】 【打印】

2023年3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内,“城市空警”通航专业人员在进行飞行专业培训

  近期在重要场合和文件中的多次亮相,意味着低空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已经明确,并且被国家确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表明,低空经济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全局以及长远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它将是关系到未来中国获取国际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而需要进行长远布局的产业。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突出体现。

  经济新引擎 

  低空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的新引擎。首先,低空经济可以催生一系列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有许多面向C端B端G端增量的需求。例如,C端可以打空中出租车,用作城市通勤和短距离跨城出行;B端可以进行物流运输、快递配送,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G端可以用到一些社会保障领域,如消防灭火、治安巡逻、应急救援等。这些场景用无人机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可以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体验,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因此,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庞大,只要建设好相对应的产业发展配套,会爆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条长,涵盖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低空经济涵盖硬件层面包括通航机场、低空飞行保障基地、低空飞行测试场、导航通信基础设施等。另外,还包括应用于具体场景的配套基础设施,例如,开展空中医疗所需要的停机坪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会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软件层面,低空经济需要一套智能化系统来保障航空器的正常飞行。这套智能系统相当于低空飞行作业的“中枢大脑”,负责统筹协调各类飞行活动,保障飞行安全和高效运营。

  最后,低空经济的应用范围广阔。从地域上看,低空领域将与公路、铁路、航天等运输体系共同构成中国更加立体的运输网络。传统的运输网络普遍在中东部地区比较发达,在偏远地区欠缺。低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弥补运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而在西部偏远地区激发出更多的经济活力。

  优势显著 

  中国具有发展低空经济的诸多优势。在低空经济产业链创新链的个别环节已经全球领先:通信技术方面,低空经济需要实现在作业时空中与地面的实时连接通信。5G-A技术的发展再次提高了5G的通信速度,有望实现通信、感知的功能融合,与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具有非常强的适配性;航空器电池方面,近些年中国凭借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高端制造的优势,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电池产业位居全球首位,为低空经济航空器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将创新定义为把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制度第一次运用到经济中去的尝试。他认为,创新的全过程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个环节:其中发明是指为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工艺或制度而建立的新思想、图纸或模型,通常体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构思;创新的扩散是指创新成果经过全体采纳者之手扩散开来,从而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因此,该理论强调创新应用价值的重要性,只有将创新应用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中,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才能真正发挥创新的实际价值。中国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应用基础,将促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

  中国的规模经济优势则是当下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大优势。根据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因此,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经济发展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益,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具有前期投入大、配套服务多、回报周期长、风险较大等特点,规模化发展可以降低发展风险,摊薄成本,进而形成国际比较竞争优势。中国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庞大的市场体系,为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具有实现弯道超车的上述优势,但是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与低空经济相关的众多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建设,符合低空经济发展要求的飞行员等各方面人才供给,完善的标准规则体系与宽容的政策环境。

  低空经济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上层建筑在一定时期内会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规律使得中国在低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涉及许多非经济层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出现后,法律法规、标准规制应及时跟进并适应其不断发展变化,不能让一些体制机制约束成为阻碍,从而真正形成鼓励低空经济等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社会体系。

  申宇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