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2024-09-09 16:13:00 【关闭】 【打印】

  随着2024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增加到59项,不仅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更彰显了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力量和中国贡献。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024712日,游客在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敦煌莫高窟参观 

  有力承担世界遗产保护责任 

  世界遗产保护始于1972年。这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在巴黎举行,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面临自然衰败和人类社会发展、战争带来的损害和破坏。1116日,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具有突出世界性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世界人民共有的、不可替代的财富”,并呼吁各国为保护这些遗产共同努力。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力地承担起携手保护人类重要遗产的责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遗产必须是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不可移动的物质遗产,即纪念物、建筑群、场所(包括遗址、文化景观等),自然遗产则是同样具有突出世界性价值、由物质和生物结构及其组成的自然面貌,即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动植物生存区域和自然美景。显然能够成为世界遗产的对象是人类文明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现。 

  《世界遗产名录》有自身的“标准”。能否反映伟大的创造力,是否体现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的交流,能否作为文明或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是否是某种建筑、景观类型的范例,能否反映人类可持续的土地、海洋利用的范例,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信仰、文学作品等有直接和物质的关联等,都是考量的依据。除此之外,还要满足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并处于良好保存状况。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项目的珍稀性和代表性。入选遗产凝聚了人类智慧,是文明和文化传统的见证,是人们研究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的档案,是人类文明演化历程不可替代的标志物。 

  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首批《世界遗产名录》,12项文化和自然遗产入选。如今,全球已有1223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952项文化遗产、231项自然遗产和40项双重遗产,共同构建人类文明历程演化的物质场景。世界各国积极推荐本国遗产跻身世界遗产,对本国遗产价值的挖掘和阐释,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及申报国自身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198712月, 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图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达岭长城 

  构建中华文明表达体系 

  1987年,中国首次申报世界遗产,包括长城、泰山、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内的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国的59项世界遗产初步构建起中华文明的表达体系:从良渚古城遗址展现的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般的多处文明源头之一的形态,到殷墟反映的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类可持续发展工程的范例长城、青城山-都江堰和大运河,到折射出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特质的故宫、天坛、苏州园林;从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福建土楼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样态,到“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等世界遗产项目的包容并蓄……中国的世界遗产浓缩了从史前、中华文明形成初期到各历史朝代,再到中国近代社会的漫长时光,展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而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则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古今交融的中国故事,讲述了中华文明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特征,向今天的人们呈现了一个“何以中国”的物质见证,更为今天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北京中轴线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秩序的追求。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的核心建筑群,构建起了中国都城的理想形态。在超过7个世纪的漫长时间中,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对北京城市发展持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 

  北京中轴线展现了中国文化对秩序的追求,展现了理想都城严整、宏阔、壮丽的景观特征,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能够完整体现都城礼仪秩序、规划思想的历史遗产。北京中轴线是“以中为尊”文化传统的生动实践,反映了通过城市建设,营造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从文明演变来说,北京中轴线包含了元、明、清及近现代750年城市演变的历史积淀,是多个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在制度与历史层面,北京中轴线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和业已消逝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是都城营建中塑造城市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以独具匠心的选址,整体展现传统都城理想范式的规划格局,富于层次、秩序而又蕴含对比、变化的建筑形式,紧密联系的视觉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反映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和哲学理念,展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质,呈现出气势恢宏、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壮美景象。其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传统中正和合的哲学理念、择中的文化传统,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此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东亚地区城市形态类遗产的空白。 

  同时,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也是北京老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为突出的成果。为探索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家园 

  世界遗产保护是不同文化对话合作的过程。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4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并两次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主办2004年第二十八届和2021年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无论是参与世界遗产管理、评估机制改革、操作指南修订、为世界遗产项目和相关缔约国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还是建立中国-非洲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合作机制,中国均对世界遗产保护和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还参与制定1994年《奈良真实性文件》、2005年《西安宣言》、2007年《北京文件》等世界遗产领域重要文献,积极参与关于遗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灾后遗产重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探索和实践,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初期,中国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帮助与支持,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能力的提高。经过大量实践后,中国已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技术能力,从遗产保护“受援国”成长为遗产保护“援助国”。从1993年开始,中国参与了柬埔寨吴哥古迹遗产保护的国际援助与合作,先后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并成为柏威夏寺保护项目的联合主席国。2017年,中国承担了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的震后修复保护工作,为尼泊尔灾后重建、社会恢复作出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中国还参与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援助过程中,中国与参与国际援助项目的其他国家以及所在国始终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在遗产保护能力建设方面共同成长。 

  世界遗产申报同样是国际交流的过程。其间,中国向世界表达和阐释了中国文明观,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性和普遍价值也得到广大缔约国的理解和赞誉。如果我们将构建中国世界遗产体系视作讲述中华文明史中的一环,那么,保护世界遗产既是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伴随中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不断增加,中国的世界遗产将向世界展现更为完整,更加立体的中华文明,中国不仅会保护好自己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也会通过交流合作,与更多国家一起守护人类文明的火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共有的家园。 

  吕 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