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船,就有天下长河
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大动脉,流经30多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的水利工程,也是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物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1901年起,千年漕运史的终结,让大运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1950年,中国开始了对京杭大运河的恢复和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等多种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100多年来的首次全线水流贯通,为全线复航创造条件。
在现代货运上,尤其在大宗物流运输中,水运凭借其低成本、低能耗、高载量的优势,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如今,大运河虽然不再是南北交通的主流大动脉,但并不说明它只剩下文化遗产功能。据统计,2023年,京杭大运河沿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5亿吨,同比增长9.6%,仅次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大运河江苏段是全线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年货运量约5亿吨。其中,苏北运河是国家北煤南运和南水北调的黄金水道,2024年十个梯级船闸累计开放闸次30.4万次,货运量超3亿吨;苏南运河则是大宗建材、生产资料等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2025年将由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
扬州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杭州的“灯火穿市,笙歌彻夜”,无锡的“米码头”“布码头”“钱码头”“丝码头”……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曾见证沿岸商贾云集、百舸争流的繁华盛景。在今天,运河的天然运输优势虽部分被现代交通替代,褪去了许多历史的光彩,但历经2000余年的京杭大运河仍在释放航运价值。
文化遗产,凝固的运河时光
“世界上大多数运河都是为了运输,是功能单一的黄金水道,唯有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文明中孕育成长。她不仅是一条具象的河道,也是一条具有独特禀赋的精神长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这样说道。
在历史长河中,因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许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大运河遗产都已无法寻觅,这使得保存至今的中国大运河遗产显得尤为珍贵。
杭州的拱宸桥、北京的什刹海、苏州的山塘街、聊城的东昌府、临清的老街、枣庄的台儿庄、天津的三岔河口……大运河岸线遗存有数以千计的文物古迹,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遗址,以及数以百计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运河沿线还分布着许多依河而建、因河而生的历史街区。它们承载着一个个运河故事,凝固了一段段运河时光。
游客在江苏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游玩
独特的大运河文化,也为两岸人民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杭州运河元宵灯会、扬州剪纸、聊城武术、吴桥杂技、天津快板、北京相声……它们沿运河轴线向南北延伸,与运河空间共同构成一条流动的文化带。
2025年五一假期前后,“运河梨园夜·光影映万家”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巡游展映活动,跨越了北京、天津、沧州、济宁、苏州、杭州六城。露天看戏、河边听曲的观影体验,吸引了不少戏迷。
京剧形成初期,徽班艺人沿运河北上,在通州码头登岸,经运河文化滋养,融合南北戏曲特色,最终孕育出京剧这项国粹艺术。
不只是京剧,大运河的开通打破了地域隔阂。手工匠人、杂技艺人、拳师和镖师等沿运河走南闯北,将他们所掌握的经验、技能以及所传承的艺术理念和行业精神播撒到新的土壤中。江南地区的雕刻、丝织、制瓷等技艺,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随运河被输送到北方,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被传播到运河流域的其他地区。运河的流动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养分。
今天,在大运河流动的文化中,无论是作为大运河实体的“形”,还是运河文化的“神”,无论是作为文化遗产本身的点、线、面,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传承人)、艺(核心技艺)、品(优秀作品)”,都在生生不息的生产实践中推陈出新。
流动的历史,融入现代生活
2025年5月29日,“运河城市与临水经济的发展路径探讨”高端对话活动上,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提到,文旅融合对于运河城市临水经济的赋能潜力巨大,推动运河城市的临水经济发展,首先要“保起来”,第二要“美起来”,第三要“活起来”。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院长戴斌看来,让大运河“活起来”需要赋予大运河“烟火气”“文化味”和“科技感”。
在江苏无锡,当暮色四合,千年运河便成了流动的画卷。无锡梁溪区打造了“今夜‘梁’宵”江南古运河行浸式光影夜游,带领游客穿梭于商周泰伯奔吴的开拓史诗、唐宋诗词中的桨声灯影、近代民族工业的“百炼成钢”,直至现代无锡的“绕指情柔”。这是2025年无锡当地文旅打造的最新项目。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保护与利用运河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运河旅游已经成为沿线城市的共识。
到运河城市看博物馆,成为当下游客争相打卡的旅游项目。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为游客了解大运河历史、体验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文旅融合带动了运河文创产业的发展。2025京杭对话会发布了中国大运河吉祥物IP“河喜”、潮玩IP“水运儿”;从通州特色小镇宋庄走出来的品牌“大运河礼物”带着锦鲤套杯、“运茶”等文创产品频频亮相北京服贸会……运河文化为运河文创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2023年底,全国首个超大空间AR文旅项目—通州“大运河燃灯墨韵”AR展推出,游客扫描“三庙一塔”古建筑,即可进入水墨风元宇宙,与数字人互动解谜、寻宝。进入数字时代,大运河与AI、大数据等技术相遇,运河文旅也被赋予新的生命与实感。
大运河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生活,其“活态传承”与临水经济发展相依共生。“运河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融入更多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活场景,培育更多的新兴业态,让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统一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戴斌说。
绿意,从水下到岸上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七段之一,测量水质、巡查两岸护坡,是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北关管理所河道巡查组组长王建军和同事的日常工作。王建军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大运河是“有味道”的。而现在在河边巡查时,他时常觉得从水面吹来的凉风都带着一些草木清香。
2013年,北京市开启了污水治理三年行动管理计划,北运河也开始了截污、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等综合治理工作,经过两期治理后,2019年,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了Ⅳ类。
如今站在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观景台远眺,运河碧波与森林绿浪交相辉映;在北运河上,游客坐上游船,既能感受当年漕运码头的繁忙景象,还能观赏运河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现代风貌。
有别于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开阔舒朗,扬州三湾段的三湾湿地公园则带着“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古典园林韵味。
三湾是扬州古运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和水文景观。然而在2014年以前,这里曾聚集了水泥厂、皮革厂、农药厂等高污染企业。近年来,扬州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经过多年生态修复治理,扬州三湾再现古运河水清岸绿的美景,成为千年运河的美丽曲线。
2023年6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大运河杭钢公园公共空间建成试运营
不仅是扬州,运河沿线城市的许多近现代工业企业大部分依运河而建,在运河潮起潮落中,记录着这些城市工商业的变迁。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运河沿线城市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让工业遗存“活起来”,转化为群众可体验、可休闲的文旅新地标。
拱墅区是杭州工业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大运河在此穿境而过。这里曾有浙江省第一个钢铁厂—杭州钢铁厂。2015年,杭州钢铁厂正式关停,杭钢工业旧址综合保护工程随之启动,旧址逐步转型成为大运河杭钢公园,于2023年正式开放。在保留珍贵工业遗存的基础上,杭钢公园打造了户外大草坪、小火车等公共空间和体验项目,定期举办音乐节、文化展等潮流活动。这片杭州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源地,成为了杭州市民共享的休闲娱乐好去处。
一河通而百业兴。从生态环境治理到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文旅融合发展,如今,古老的大运河已被巧妙地融入现代城市规划中,人、城、河相依长荣,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故事正在大运河精彩上演。
田 潇 《人民画报》记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