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黑神话:悟空》:新时代的“取经人”

2025-07-08 10:33:00 【关闭】 【打印】

  2024820日正式发售以来,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不久前,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打卡,感受当代创造力如何激活文明基因、点亮生命与娱乐世界的中国故事。 

“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首次展示了天命人身着大圣套装(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的全身像

  数码时代的“文艺复兴” 

  据介绍,本次“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西湖区人民政府、上城区人民政府、杭州游科互动科技公司主办,自49日开展,至521日结束。展览以游戏《黑神话:悟空》为核心,打破数码艺术的虚实壁垒,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与角色、场景、道具等内容,900多件展品包含游戏场景原画、角色原画、采风照片、模型、雕像、周边衍生品等。据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介绍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艺术展展示了《黑神话:悟空》的发展历程,以时间叙事的方式,向用户和玩家呈现游戏自立项至今的大事记,从各阶段的宣传视频(PV),到各类鲜有的专业奖项都是第一次呈现在大众面前。” 

  本次展览由“破顽空”“载群生”“明邪正” “开尘锁”“踏云光”“会元龙”“赌输赢”7个单元组成。从直面天命的恢弘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细腻塑造,展览以形、景、光、电的形式,展示游戏的叙事和语言,展露游戏原画与制作细节,揭示东方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黑神话:悟空》背后的文化叙事与技术创新。 

  423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参观了“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向李家超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等学科发展脉络与展览整体情况。余旭红说,本次展览“黑神铸炼”的主题,强调了力求精品、持续锻造的匠人精神,更是数码艺术领域“艺科融合”的创新实践。目前,环美院文化创意产业带已构建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托举“游戏科学”等新生代领军企业破茧成蝶,更形成数码创意人才培育的“磁场效应”。 

  李家超对中国美术学院在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方面的创新探索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道具以实物呈现,包括作为游戏主角的天命人全身像和纯金打造的金箍等,透过展品展现游戏制作细节和其开发故事,内地科技让游戏制作能力大幅提升。而游戏热潮掀起涟漪效应,不仅带火了周边产品,成功打造文化IP项目,更彰显中国传统神话的吸引力以及打通中西市场的表达方式。 

  对此,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认为,游戏科学团队用数码技术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智慧、晋城玉皇庙的彩塑神韵、广胜寺飞虹塔的琉璃华彩,让沉睡的文物在虚拟世界中重获新生。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美学精神在数码时代的“文艺复兴”。 

  “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锋力量,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站在‘艺术+科技’的潮头,我们构建的‘艺术+科技’教育体系,正在培养一批既能以毛笔勾勒《千里江山图》气韵,又能用算法生成智能媒体叙事的‘新文艺复兴人’。”金一斌说。 

2025423日下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参观“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

  “人文科技双向汇通”开花结果 

  《黑神话:悟空》的艺术总监杨奇,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的创作者。此次艺术展也首次公开了许多杨奇的创作稿以及场景设定的原画。作为玩游戏长大的一代人,杨奇见证了这一艺术形式演进的点点滴滴。 

  《黑神话:悟空》《哪吒2》的成功不是偶然。独特的艺术语言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中国美术学院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合现代技术与国际视野,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从唐宋山水的空间意识到佛教造像的仪轨逻辑,这些深层的文化基因经过虚幻引擎、动态捕捉等前沿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在《黑神话:悟空》的视觉设计中获得了当代表达。 

  这种创作实践超越了符号移植的表层操作,生长出既延续东方艺术精神谱系,又具备技术时代表达张力的新形态,其深层逻辑恰与中国美术学院“人文科技双向汇通”的育人哲学形成隐秘对话。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通过长期学术训练形成的独特思维范式,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以不断生长的活态智慧。   

  展览将美院学生参与的国画创作以及定格动画的制作、原画以及实物人偶都一一展现,包括创作过程也通过视频方式呈现,还展示了创作过程中未公开的废稿设计,揭秘创作背后的探索与思考,包括玩家期待已久的“狮驼岭”剧情。  

  同时,本次展览也印证着20年前播下的艺术种子已然开花结果。  

  中国美术学院的动画教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美术电影”黄金时代。作为中国动画学派的重要摇篮,中国美术学院早在20世纪便奠定了“诗性动画”的传统—从《大闹天宫》的装饰性线条到《山水情》的水墨意境,皆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探索密不可分。2002年,中国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动画系,成为国内首批将动画纳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院校之一。 

  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传媒与动画学院成立。在建立伊始,学院就组织社会和高校力量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并在当年被授予国家广电总局首批“国家动画教学与研究基地”,为影视学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政府联合主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产业高峰论坛”。同年,学校向中共浙江省委建议集中力量打造杭州“动画之都”,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批示与支持。 

  至今,《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影片前期策划的概念设计、分镜设计到动画制作的解算、特效、灯光渲染及合成等工作,再到电影上映后哪吒系列衍生品的制作,背后处处皆闪耀着中国美院的身影。 

202549日,“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

  用当代创造力激活中华文明基因 

  《黑神话:悟空》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来,它有宏大的文化背景,扎根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西游记》的经典叙事,巧妙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形式,让悟空的形象从纸面走向立体,从想象变为可感的艺术体验,让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中焕发新生。以一众极具东方古韵的中式景观,呈现出一场不仅属于中国人的梦境。   

  在宣学君看来,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多种多样,而游戏是不可忽视的有效载体。《黑神话:悟空》游戏提供了真切的代入性体验,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优秀任务和剧情脚本,在历史叙事与人物角色的交织推进中,带领玩家领悟传统文化的视觉感知与精神内涵,从而弥合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群的疏离感。比如游戏中天命人的面具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傩”面具就很像,这次展览也通过实物呈现了十几款。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渗透于移动互联网生活各层面的、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正日益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价值观念影响力、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重要符号。 

  依托于极具感官冲击力的视觉呈现,《黑神话:悟空》甚至让“游戏小白”们也加入到越来越庞大的玩家行列。 

  玩家在游戏进程中,可以体验到中国古代建筑、造像、服饰、兵器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的魅力。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玩家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敢问路在何方?”金一斌指出,《黑神话:悟空》诞生于数码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历史节点上,不仅是一部游戏的破茧成蝶,更是一场关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宣言。它以雷霆之势给出了中国文化的回答—真正的传承,不是对传统的顶礼膜拜,而是以当代创造力重新激活文明的基因。 

  他表示,本次展览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次对文化传承范式的革命性探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工艺的数码转译,更是中华文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创造性实践。这种“考古式创作”,正是中国美术学院倡导的“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鲜活例证。 

  “我们在展厅中见证的,绝非简单的文化符号移植,而是一场文明基因的‘量子跃迁’。”当天命人与观众直面,当二十八星宿彩塑在虚拟世界中重焕生机,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真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成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操作系统”。“《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启示我们—文化自信不是复述过去的荣光,而是以开创未来的勇气,让五千年文明成为数码原住民的精神原乡。”金一斌说。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说,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猴子”,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许多玩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一场‘东游行’,取一次‘中国经’。” 

  冯骥称,“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就像送一件礼物,硬塞,别人可能不太接受;用‘轻盈’的表达方式,也许大家自然就愿意打开包装。”他表示,未来会继续深挖传统文化题材,发掘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藏—“小猴子会成长,‘天命人’会变强,我们也会永远走在西行取经的路上。”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