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以自主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能

2025-07-09 16:15:00 【关闭】 【打印】
  2025年6月9-10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双方围绕关税、稀土、技术出口等核心议题展开博弈,最终达成原则性框架协议。会议确立了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的常态化运作模式,并同意未来将通过该机制进一步讨论关税、供应链和技术限制等议题,以减少误解并加强合作。此次会谈被视为缓解中美贸易紧张的关键一步。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对话机制为全球经济注入了确定性,但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在多维博弈的背景下,中国的自主发展战略越来越明晰,这不仅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动能,也为“全球南方”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

  以科技自立自强破除困局

  当前,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技术短板仍是横亘在前的“娄山关”,美方断供芯片设计软件、卡住C919发动机供应链的行径,恰似一记警钟,倒逼中国科技界以“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加速突围。


2025年6月12日下午,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记者就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情况进行提问

  在此背景下,中国正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擎起“破局之旗”。“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0.5%;2024年国家实验室体系重构完成,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提速;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机制落实完善,更是印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与此同时,技术封锁正在催生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加速国产替代进程。例如,中国国产EDA工具华大九天已实现28nm制程全流程覆盖,并在芯片“断供”危机下以单日12.58%的涨幅领跑,逆势崛起助力国产芯片自主可控;中芯国际作为行业龙头,其N+1工艺(等效7纳米)已在特定芯片产品中实现应用,良率稳定在95%以上,可满足国内九成以上的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及消费电子芯片需求。

  面对美国用《出口管理条例》限制对华技术输出并试图通过控制发动机、航电等关键环节维系垄断,中国正在构建“自主可控+开放合作”的双轨生态。例如,商飞宣布开放长江-1000A的部分技术标准,吸引全球供应商参与改进升级;非洲航空联盟则提出,希望以资源合作换取大飞机技术转移。这种“非零和博弈”的思维,正在打破西方对航空产业链的垄断。国产大飞机C919作为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的缩影,印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截至2025年,C919订单已突破3000架,其中国际订单占比达25%,其国产化率从10%跃升至60%,并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中国的“破局之路”彰显出自主创新绝非“单打独斗”,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全球智慧融合。

  以“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美方肆意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行径,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依赖单一节点的脆弱性。对此,中国政府多措并举保障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中国积极参与数字贸易、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自由贸易协定(FTA)规则标准,推动现有自由贸易协定升级。同时,中国持续释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潜力,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产业链合作,积极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程,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将持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唯有坚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才会带来共赢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既顺应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大潮,也有助于破解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结构性难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分散供应链风险,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布局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有力促进各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中国与伙伴国共建产业园区、国际产能合作等项目建设,构建起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深刻转型。中国政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增强了中国市场在全球产业链中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以人才筑牢发展根基

  人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资源”,更是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变量。而美方撤销留学签证之举,隐含其对中国人才竞争力的忌惮。面对全球人才竞争加剧的态势,中国持续打造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将人口规模红利转化为“人才质量红利”。

  首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在教育强国建设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增强高等教育学科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制定差异化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支持政策。例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等学科领域不仅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更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因此中国格外重视将资源、技术向关键学科领域布局,夯实高新科技的人才储备。

  其次,强化职业教育,打造技能型人才队伍。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持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适配度。同时,伴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践行“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理念,以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为代表的职教品牌已走向世界并卓有成效,不断推动共建国家的工业化转型。

  近年来,北京、深圳已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果,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四川省、湖北省等已相继试点“科研特区人才签证”,对顶尖人才实施“一人一策”,扩大“青年海外优青”项目规模;宁夏支持企业以“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等灵活高效的方式柔性引才引智。从基础研究的“塔尖”到技能人才的“塔基”,中国正在构建层次分明、活力迸发的人才体系,以创新驱动抵御外部打压、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掌握主动权。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今天,中国走自主发展道路的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正是这种坚定,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注入了动能,为“全球南方”国家坚定不移选择自主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 

 

  宋 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朱晓哲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