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科学看待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2024-05-14 09:39:00 【关闭】 【打印】
  近来,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无理指责中国以不公平的价格向全球市场大量倾销太阳能板、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破坏全球商品供需平衡状况,并导致新能源产品价格螺旋式下降,扭曲了全球产品价格机制,损害了全球制造业的可持续性。

江苏连云港港助力新能源汽车出海 

  对于中国而言,这些言论实际上是老调重弹。十多年前,美国也抱怨中国钢铁和铝行业产能过剩冲击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机会。按照美西方国家惯常的行事逻辑,“产能过剩论”事实上是其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所寻找的一个借口。

  “产能过剩”是什么 

  产能过剩通常指某个产业的产能大幅超过需求,导致产品供给明显过剩和价格大幅下跌。显然,这一定义将产能过剩与供需不平衡联系在一起。

  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角度看,生产者(供方)和消费者(需方)相互分离且行为方式差异巨大,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消费者偏好改变、技术进步、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因素均会导致供需出现大的变动。从而,供需平衡是瞬时、相对的,供需不平衡是常态、绝对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正是通过价格涨落来引导供需走向平衡。因此,不能将供需不平衡轻易认定为产能过剩。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新能源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创新迭代快、技术路径多元的特征。一些企业在完成初步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后,为抢占市场进行大量投资,造成供给暂时性超过需求。但随着行业步入成熟期,技术先进的优质产能会替代落后产能,供需不平衡状态会得到改善。所以,将当前一些新能源产品暂时性供大于求认定为产能过剩是不正确的。

  在当今全球经济深度一体化的情形下,评估某个产业供需是否失衡或产能是否过剩,需要跳脱国别层面的限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按照经济规律,一国的产业结构和特定行业的产能规模由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等因素决定。各国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分工合作,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如发达国家出口科技产品和金融服务,资源丰裕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显然,我们不能将各国出口量大的优势行业认定为“产能过剩”,即既不能将美国的金融业和科技行业称为产能过剩行业,也不能将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和沙特的石油行业称为产能过剩行业,否则就是违背了经济学基本认知,开逆经济全球化的倒车。

  是否过剩不能一概而论 

  美国政客和媒体此轮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所谓核心证据,是中国的工业产能率下降和工业品价格下跌。

  宏观经济波动周期和国外需求变动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产生明显影响。作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中国确实长期备受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这促使中国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般而言,衡量一国产能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是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数值介于0与1之间,0表示工厂完全闲置,1表示产能满负荷运转,80%表示产能利用处于正常水平。在2014-2016年期间,受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政策的滞后影响,钢铁和铝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带动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2.9%的历史低位。这推动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2-2023年期间,因新冠疫情、中美经贸摩擦和房地产行业投资低迷等因素,中国的工业产能总体利用率降至76%左右,处于2016年以来偏低的水平,但仍比2016年的产能利用率高约3个百分点,且与美国78.9%和欧盟78.8%的产能利用率相差不大。这一数据显然不足以证明中国当前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评估中国工业产能问题需要做具体的行业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无须讳言,中国目前一些传统行业确实出现产能过剩迹象,如玻璃、水泥行业因房地产市场拖累,产能利用率仅为30%左右。并且,需要承认的是,中国的光伏产品和锂电池确实出现了较突出的供需不平衡问题。表现在:中国硅片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从2019年的78%降至2022年的57%;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2022年产量是国内需求量的1.9倍,2024年产能预期将达4800吉瓦,但中国国内需求量1200吉瓦,意味着75%的电池产能要出口;锂电池主要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已从2022年峰值水平下降了80%,太阳能板价格也比上年下跌了50%左右。

  然而,并不能据此判定中国的光伏和锂电池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从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能源转型进程来看,中国的光伏产品和锂电池的产能实际上不能满足未来全球市场需求。要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过5400吉瓦,分别是2023年全球、中国累计装机量的约4倍、9倍;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吉瓦,分别是2023年全球、中国产量的4倍多、5倍多。另外,光伏产品大幅降价也是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这极大推动了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来说,无论从产能利用率还是出口价格角度衡量,均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目前,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的正常水平门槛。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纯电动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国内销售量在2023年同比增长36%,预计在2024年将同比增长25%左右。并且,尽管中国在2023年首次成为汽车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但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此外,中国出口的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价格是上涨而不是下降的,中国电动车价格在欧洲、墨西哥市场的售价相当于国内市场价格的2倍左右。而且,目前中国电动汽车产能尚不能满足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需求。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2023年中国产量的近5倍。这表明,中国电动汽车在价格和质量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可归结为规模庞大且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勤奋且高素质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队伍、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的充电桩设施、较低的能源成本。中国新能源行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依靠美国政客所污蔑的“不公平竞争”得来的,而是中国企业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确实推动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但相对于技术迭代创新而言居于次要地位。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论文发表量已领先美国和欧盟。

  需要指出的是,支持新能源行业发展和鼓励绿色转型,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实践。世界各国均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行业发展。例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规定向在北美组装的电动汽车提供每辆至多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

  美西方国家之所以频繁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因为其无奈地认识到难以与中国新能源企业进行竞争,被迫采用“产能过剩”这一话术或“语言陷阱”来粉饰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以限制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加快能源转型步伐,预示着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并有望成为引领21世纪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前沿新兴产业。

  在当前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美国宁愿牺牲其能源转型的速度,也要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遏制中国的良好发展势头,削弱中国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欧盟计划在2024年7月完成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当地时间2024年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等产品的加征关税。增幅最大的是电动汽车,关税税率翻了两番。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是典型的政治操弄。美方提高301关税违背了拜登总统“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承诺,也不符合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精神,这将严重影响双边合作氛围。

  面对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做好应急预案。一是在美国的“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和“在岸外包”政策作用下,以及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情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将难以在本土向美国市场大量出口光伏、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等产品,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二是鼓励中国企业对外开展新能源投资,特别是去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适当规避美国关税限制措施。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应考虑墨西哥、越南、泰国等国家的承接能力,尽量避免一窝蜂地扎堆投资;三是鉴于欧美市场进入门槛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应适当控制国内光伏、锂电池等产量投资规模,避免因外部市场进入壁垒升高而引起供需不平衡问题。

 

  王永中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室主任、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