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2023-04-19 10:33:00 【关闭】 【打印】

  4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国家文物局在武汉举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发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2022)》。这份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情况,公布了相关监测数据。 

  我们先来介绍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图为2019年,在位于桂林的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专家(右一)指导孩子们模拟发掘。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 

  通俗地说,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可以通过观摩考古现场、欣赏出土文物、消费文创产品、体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接受考古熏陶、历史教育,深入了解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我们熟悉的圆明园、三星堆遗址、秦始皇陵等,都建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建成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根据国家文物局418日发布的报告,2018年至2022年,全国各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46亿人次,举办社会活动4733项,展览活动367项。 

  与普通公园相比,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起到基础性、指导性作用的是考古工作,这是它的鲜明标识。 

  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与留存千百年的考古遗迹面对面——对广大公众而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展示出强大活力和吸引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已成为展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 

  但是,一些问题也十分突出:有些地方只见公园、不见遗址,缺少文化氛围、难以寓教于乐;有些甚至法人违法和盗掘盗挖案件还时有发生;一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需要进一步起来,讲好自己的故事,进而起来,扩大知名度。 

  事实上,起来与起来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5年间,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工作马不停蹄:共开展考古和科研项目465项,学术活动633项;另一方面,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升温,考古已经不再是高冷学科,受到了社会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在需要的,是把学术基础、社会关注度转化为更高的游览意愿、进而转化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最关键的因素在于 

  一方面,是人的供给—— 

  提升管理运营水平、持续开展考古科研、扩大品牌效应……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专业队伍。 

  报告显示,在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共有在职人员8104人,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仅有1097人,占比不足14%;志愿者队伍从2018年不足600名发展到2022年的2400余名,也远远谈不上充裕。培养并吸收更多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则是人的需求—— 

  每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都应打造自己的文化IP、文化品牌,让群众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公共文化空间,人民共享是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他认为,近年来,文化消费、文化经济、知识付费等持续升温,人们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关注这些新变化,精准高效对接人民群众需求,提供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交互式服务。 

  未来可期。今天的点滴之功,终将绘就美好蓝图——“起来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起来的悠长历史,尽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