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跨越银幕的中欧对话

2025-05-08 15:49:00 【关闭】 【打印】

  十年前正值中欧建交40周年之时,首届中国—欧盟电影节应运而生。迄今已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办六届,展映超过五十部中国电影作品,成为中欧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 

  中国—欧盟电影节秘书长袁梦倩伴随电影节一路走来,让她触动最大的是一些年长的欧洲观众在观影后告诉她这是他们第一次观看中国电影。“他们说,即使语言不同,这些影片里的情感是共通且打动人心的。这种真诚的反馈,让我感受到我们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是可以一点点拉近不同文化距离的。”袁梦倩对本刊记者说。 

  她把电影节比作一个“国际转换插头”,即在文化不同、认知体系不同的背景下,电影节的存在就像一个适配器,帮助彼此“对上电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观众‘通电发光’,真正看见彼此。”袁梦倩说。 

20241012日,第六届中国—欧盟电影节Meet China特别单元在布鲁塞尔举办 

  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每届中国—欧盟电影节会挑选近两年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的各类优秀作品,涵盖多种类型和主题,让欧洲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中国电影的多元面貌和艺术魅力,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当代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组委会在选片时始终秉持一个标准:作品能够激发共情。这种共情并不依赖语言,而在于故事中是否承载着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比如亲情、成长、孤独、希望,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人类共同的情感能够跨越文化的差异,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 

  袁梦倩介绍在以往的展映中,欧洲观众对自然关系、个体成长、家庭亲情等主题尤其感兴趣。“例如我们在去年展映过一部名为《雪豹》的电影,讲述的是西藏牧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很多欧洲观众在映后交流时表示,那种‘与天地相处、与动物对话’的生活状态让他们联想到自己童年在乡村的生活,甚至对环保与生态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正是我们坚持选取情感饱满、具有全人类共性的影片的原因。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在情感的层面,我们始终是可以彼此理解的。”袁梦倩说。 

  在每届电影节收到的反馈中,袁梦倩观察到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度和期待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经历了“感到新鲜”、“开始理解”和“想要更多”三个阶段。去年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封神》是中国首部国民神话史诗电影,在结束放映后,有不少观众专门讨论影片中的音乐与服装设计,表示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美学的魅力。他们不仅欣赏技术层面的提升,更开始关注中国电影所承载的文化意涵。 

  “观众普遍希望看到更丰富的题材,不只是商业大片,也想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与日常生活。他们很关注传统文化的表达,比如与春节、茶道、手工艺、乡村生活有关的影片特别受欢迎。有些观众甚至会提出建议,比如希望我们明年能带来更多讲中国神话的电影——这让我们非常惊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主动‘进入’中国文化。”袁梦倩说。 

  20241013日,第六届中国—欧盟电影节Meet China特别单元巴黎专场活动在欧洲时报文化中心举行。法国弗莱尔媒体集团制片主任Hugo Tostain(右一)和纪录片导演Karim Houfaïd(中),与观众分享了他们对当代中国影像的深刻见解。(受访者供图)

  创新活动促进产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欧文化艺术交流,组委会还不断尝试让电影节的形式更灵活,内容更贴近当下的语境。去年他们重点打造了国际传播单元板块,在布鲁塞尔和巴黎举办了两场“Meet China”特别单元活动,借助纪实影像、动画、短视频等多元形式,用更接地气更真实的方式立体展现中国。 

  活动中放映了《乘着火车看中国­­——开放之路》《China Travel的数字奇遇》《生活在中国:奥利弗·格朗让》《咱们新疆好地方-天马行空-伊犁天马》《行走中国-大象迁徙》《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第二季·蒙古马》等多部影视作品。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生活和人与自然的话题深受好评,让更多欧洲观众感受到真实的当代中国。 

  “很多观众觉得这类内容更容易接近,他们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具体的、当下的中国。这些作品可能讲的是一座小镇的冬天、一位手艺人的坚持、一个城市青年面临的选择,但都呈现出了一个立体、有温度、富有人情味的中国。”袁梦倩向本刊记者表示。 

  除了多元形式的传播,电影节也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合作平台。袁梦倩介绍,有欧洲的后期制作公司,通过在电影节上看到中国导演的作品后主动提出合作;也有中国青年导演通过展映认识了国际发行公司,作品因此进入海外市场。有的项目从交流开始,后来发展成联合制作、海外展映;也有一些欧洲高校与组委会合作共同推动中欧青年影像作品的多语种译制项目。 

  与电影节共同成长的还有中欧青年电影节,每年面向中国、欧洲国家及全球的青年和中学生征集优秀原创影像作品,通过评选、展映和颁奖为每一位青年创作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鼓励青少年通过影像记录生活,实现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自2015年创办以来,该青年电影节已成功举办十届,累计征集到六千多部短片作品。 

  近年来组委会还举办了中欧影人对话中欧高校交流计划,邀请导演、制片人、学者和学生围绕跨文化叙事影像与城市等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创作火花。这些活动让电影节不仅是观影的平台,更成为一个跨文化合作的孵化器。袁梦倩说。 

  对于电影节未来的发展,袁梦倩表示希望能把更多优秀的中国电影带到更多的欧洲城市,吸引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欧洲观众参与观影和交流,了解他们“怎么看中国”及希望观看什么类型的作品。同时她也希望把更多优秀的欧洲影片带回中国,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欧洲电影的当代表达和艺术探索。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和互相滋养,让中欧文化交流走得更远。 

  “我特别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讲述中国神话、传统故事的影片被创作出来。它们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宝藏,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电影节也将成为承载这些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它不是一场短暂的活动,而是一条持续延伸的文化纽带,它连接的是人,是理解,是未来。”袁梦倩对本刊记者说。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