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18两会>评论

高标准建设探测感知技术国家实验室

2018-03-15 12:48:00 【关闭】 【打印】

 

3月9日,江苏代表团小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右)同南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璠边走边交流。(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学军摄)

        “探测感知技术是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制高点,目前我国围绕探测感知领域的实验室专业分布散、力量不集中、协同创新不足,制约了我国预警探测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希望国家能组建涵盖“电、磁、光、声”等学科的预警探测领域系统级综合性国家创新平台:探测感知国家实验室

        胡明春表示,探测感知国家实验室可统筹全国预警探测领域优势创新资源,聚集一流的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站在国家大局的高度,跨行业、跨专业大力协同创新。同时,我国应周密布局探测感知国家实验室与创新企业在微系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太赫兹等交叉领域的合作和协同,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实现国防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引领未来信息产业结构和模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对此,胡明春认为,探测感知技术领域是电子信息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技术的汇集地,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探测、微系统、智能制造等,这些技术都是军民两用的,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对新时代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的新要求。

        胡明春所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作为央企骨干研究所,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被誉为“三军之眼、国之重器”、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承担了国产航母、中华神盾、反隐身雷达、空警2000、载人航天等国防建设重大装备,产品覆盖海陆空天,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做出突出贡献。

        胡明春对记者介绍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探测感知装备和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产品覆盖陆海空天,技术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的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探测感知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和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还有较大距离,与发达国家在系统性体系化方面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资源分散,综合协调机制薄弱,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不足等方面。

        为推动探测感知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助推国民经济,发挥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的应有作用,胡明春在“关于高标准建设探测感知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议”中提出:

        按照世界顶级实验室标准为目标,做好顶层规划,集中建设覆盖“电、磁、光、声”等学科的探测感知国家实验室。从国家层面以央企骨干院所为核心,统筹各方面资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原则,建成一个开放型国家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支持打破行业壁垒,在跨行业跨领域融通上进行试点。围绕需求分析、产品研制、系统集成、使用保障全技术与产业链,整合行业优势资源,结合全域全维探测感知需求,成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探测感知能力集成体系建设,弥补短板弱项,使探测感知装备体系效能最大发挥。

        支持成为国家重大原创性成果创造平台。联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势研究资源,加强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研究,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新成果,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实现技术和产品更快、更好的发展,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领先一代。

        支持成为军民融合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的示范,成为吸引海内外引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平台。建立科学高效的产品孵化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培养、聚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科研人才,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探测感知领域科技联合攻关,强化科研公共服务功能,成为国家探测感知领域的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开放实验平台、资源信息平台。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