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一场新闻发布会,尽晓“美丽新宁夏”

2019-08-30 14:55:00 【关闭】 【打印】

       

8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夏专场新闻发布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咸辉围绕“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介绍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咸辉

宁夏“三美”

    发布会上,石泰峰用宁夏“三美”,介绍今日“塞上明珠”。

  民族和美。宁夏是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总人口68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5%。在古代,宁夏曾经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汇带,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交流交往交融。193610月,我党在今天宁夏同心、海原一带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58年,党中央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在宁夏生活着汉、回、满、蒙等48个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村庄共小组、同社区共单元,在宁夏一个小区里,楼上是汉族,楼下可能就是回族,对门是汉族,这边可能就是回族。大家同学校共班级、同企业共班组,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人文之美。宁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宁夏设北地郡,派大将蒙恬到宁夏抗击匈奴、屯垦戍边,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现在宁夏境内遗留秦汉以来的古渠14条、战国以来各朝各代的长城遗址1500公里,所以宁夏有中国水利博物馆、长城博物馆之称。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昔日这里商旅往来络绎不绝,造就了宁夏人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鲜明性格。宁夏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10月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央红军在宁夏翻越了长征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留下了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词中的长城指的就是宁夏六盘山下的战国长城;193610月在宁夏将台堡,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这也是红军3大主力的最后一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宁夏盐池县曾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和门户前哨,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风光秀美。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得黄河灌溉之利,宁夏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十大牧区和十二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的“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宁夏的地形地貌丰富多彩,堪称中国生态的微缩盆景,既有舒缓的平原,也有巍峨的高山,既有蜿蜒的长河,也有连天的翠湖,既有粗犷的大漠,也有秀丽的水乡,各种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与丝路古道融为一体,是我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2013年宁夏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46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现在宁夏是全国第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

 

宁夏巨变

  石泰峰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宁夏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刚解放时,宁夏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工业是一片空白,只有一家面粉厂、一座枪械厂和一些手工作坊,现在宁夏经济总量达到370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278倍,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建立起了现代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涌现出了国能宁煤、共享集团、吴忠仪表等一批在行业领先的优势骨干企业,建成世界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成为我国继核电、高铁可成套向国外输出的装备和技术。过去的宁夏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现在宁夏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公路、水利、通信四通八达,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2018年宁夏银川河东机场旅客吞吐量近900万人次,银西高铁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过去整个宁夏就像“大农村”,现在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9%,过去首府银川市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现在的银川市已经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二是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以前,宁夏是极度贫困的代名词,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老百姓“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8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农村29.3平方米;城市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42.8辆、农村32辆,位居全国前列;宽带网络、智能家电飞入寻常百姓家,网购海淘、休闲自驾等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脱贫攻坚成效显著,1982年到2018年累计减贫340万人、相当于全区现有人口的一半,累计搬迁移民130万人,西海固地区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县县都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已经不单是城市里的现象了,在宁夏的农村晚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农民群众也在跳广场舞。全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8.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8%

  三是生态环境实现了巨大改善。宁夏被乌兰布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三面环绕,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中部干旱带极度缺水,“剖开一粒土,半粒在喊渴”,从宁夏一些村庄的地名就能感受到宁夏人民对水的渴望和期盼,有的村名就叫“喊叫水”、“上流水”,因为实在是太缺水了。70年来,宁夏人民战天斗地,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沙化、荒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全省域封山禁牧,推动山川大地由“黄”向“绿”转变,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提高到2018年的14.6%,许多地方绿树成荫、山清水秀。去年,首府银川市被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授予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四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率先探索了银川市“一枚公章管审批、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审批模式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空间规划等改革举措,推行“不见面、马上办”审批模式,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0.4%,企业开办时间由平均2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这些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现在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宁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与欧美、中东、东北亚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交流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宁夏未来怎么干

  一是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化解落后过剩产能,狠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初步形成了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全域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两年宁夏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质量加快提升。

 

  二是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经过多年努力,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我们举全区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58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5%下降到3%。我们坚持把70%以上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事业长足发展。

  三是坚持实干兴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发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现在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劲足,正在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大踏步迈进。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