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共同的家园 | 硗碛藏族乡因熊猫寻变

2023-05-23 15:58:00 【关闭】 【打印】
  “硗碛”来自于嘉绒藏语“夷基”的译音,意思为“很高的地方”。坐落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海拔4124米的夹金雪山下,硗碛既是一个完整保留了嘉绒藏族历史传统的藏乡,同时又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区。
 

  2021年7月,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硗碛超过95%的面积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村”。 

  在长久与大熊猫为邻的岁月中,硗碛在发生改变。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村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当中。而随着“大熊猫热”,嘉绒藏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更多人关注得到保护与传承。 

  从“靠山吃山”到“懂山护山” 

  在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一家藏式传统民居经常传来欢声笑语,这里便是38岁的村民能卡曼和丈夫阿泰经营的藏家乐。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传统藏式民居(摄影:虞向军) 

  “民宿开设之初,村里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这个地方天远地远,怎么可能有人来耍?”能卡曼说。然而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此寻踪大熊猫。 

  每年寒暑假,来自城市的亲子团便会来到这里。他们在能卡曼夫妇的带领下深入山中,了解大熊猫以及各种动植物知识和野外生存技巧。能卡曼便是他们的自然教育向导员。 

  “我带着他们寻找大熊猫的粪便、足迹,认识山川、草木、河流,了解这座美丽的大山。”能卡曼说。“我爱这里所有的生灵,也希望更多人爱上它们。”她说。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如今像能卡曼一样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越来越多。据硗碛藏族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王丹介绍,依托于村内优良的生态资源,当地成为特色景区,具有嘉绒藏族风情的藏家乐达到了170余家。然而,就在几年前,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畜牧业和养殖业。 

   

  卡曼在向客人介绍用牦牛毛编织出的带有大熊猫图案的编织包(摄影:虞向军) 

  对于过着半农半牧生活的嘉绒藏族而言,牦牛是财富的象征。在夹金山山麓,曾经三万多头牦牛散养在其中。然而,随着牦牛数量激增,草场载蓄量饱和,村民们发现自家的牛开始吃不饱了。 

  “村民们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靠山吃山’不持久,只有爱山、护山才能走出可持续发展道路。”硗碛藏族乡书记杨浩告诉记者。 

  同时,随着大熊猫的不断出现,村民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控制牦牛养殖量,为大熊猫腾出更多生态空间。杨浩介绍说,近年来,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硗碛把保护大熊猫写进了村规民约,累计减少上万头牦牛养殖。 

  如今,作为大熊猫出没最多的地方之一,硗碛藏族乡获得了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此进入大熊猫的世界。硗碛藏族乡人民政府带领村民们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地方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并试水牦牛产品精深加工,拓宽收入渠道。旅游业与畜牧业齐头并进的方式正带领村民们走上绿色发展致富之路。 

  熊猫为藏族编织注入新的生命力 

  剪牦牛毛、捻线、错线、排线成布,剪裁成品,经过复杂的工序,一根根细软的牦牛毛在能卡曼手下最终变成一个个带有可爱大熊猫图案的编织包。 

   

  “花腰带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卡曼(摄影:虞向军) 

  在能卡曼的多重身份中,“花腰带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是其中之一。嘉绒藏族编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色,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一根根细软的牦牛毛在嘉绒藏族妇女们手中反复的搓捻,依托纺织器具中的缠绕编织,最终成为一匹匹布。 

  近现代以来,由于口传心记的传承方法过于单一,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加上现代文明的冲击,嘉绒藏族编织与刺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传承考验。面对传统技艺的消逝,能卡曼内心充满焦急。 

  大熊猫IP的超高人气让能卡曼看到了转机。2016年,能卡曼成立手作工作室,召集了村里十几个妇女加入。这些妇女在家务之余,一同探索技艺的改进与创新。她们将“熊猫”元素巧妙的融入背包、披肩、围巾、挂件等编织品中,这些纯手工产品在网络平台上大受青睐。 

  “把传统织品变成一个商品,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才会有更多的人接受它,在这个过程中,嘉绒编织技艺自然而然得到传承。”能卡曼说。 

  一根根牦牛毛捻出了村里妇女们的别样人生。“随着收入的增加,村里姐妹们的生活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对传统藏族文化有了更多自信,对于通过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也更有信心。”能卡曼说。 

  用镜头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春天生机盎然的花海、夏天的葱葱郁郁、秋天漫山烈焰般的红叶、冬天壮美的雪山草甸...... 这些是能卡曼的镜头下夹金山的四季模样。 

  2014年,“乡村之眼”公益项目寻找乡村女性学员,提供免费的摄影培训。曾读过两年高中的能卡曼被选中。她第一次拿起了相机,开始通过镜头记录美丽的家乡。能卡曼成为当地第一个拍摄记录片的人。 

   

  为给作品更多的展示空间,卡曼家正在将房子进行扩建(摄影:虞向军) 

  她拍摄的作品《色达麦隆》呈现雪山草甸的壮美风光,记录了硗碛剪牦牛毛的盛大节庆。这部具有乡土风情的纪录片奔赴全国乃至世界参加影展,为更多人认识硗碛藏族乡和雪山下的“熊猫村”打开一扇窗。 

  “山里和城里我都待过,之前我也曾经向往过城市生活,这些年下来,我才发现,是各有各的好。”能卡曼说。“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我对家乡的热爱始终不变。”十年间,能卡曼拍的素材占满了4T的七个硬盘,真实地见证了当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如今,在能卡曼藏家乐的一旁,一栋崭新的小楼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这里将作为民俗传习馆和乡村影像馆,进一步推动当地自然教育、传统工艺研学等发展。未来,能卡曼搜集的所有关于家乡的影像都会在这里展出,更多的人将从中读懂硗碛藏族乡与自然共生,和熊猫为邻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