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洱海论坛秘书处)
5月28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主题的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简称“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主办。近400名中外嘉宾齐聚洱海之畔,共同探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理州坚持系统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保护工作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有力保障。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致辞(洱海论坛秘书处)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新贡献。中国外文局愿与各国有识之士和各界机构一道,深化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商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表示,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帮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内容阐释,深刻把握和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全球意义;二是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优势,生动活泼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三是汇聚传播合力,呼吁全社会力量,从亲历者视角讲故事、话体会。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表示,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洱海论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是做好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农大组织全国30多家优势单位、300多名骨干团队及科研人员,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创建了污染防控、绿色种植和农民增收一体化的“大理模式”。学校愿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化与有关方面的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表示,云南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未来,云南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过半的当前,我们仍面临着各种挑战。各国政府必须带头使国家发展计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加强机构和治理结构,并投资于可持续基础设施和技术。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多个发展倡议,这些都促进了全球和区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进展。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共同推进实现2050年美好愿景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赛尔希奥·卡夫雷拉在演讲中指出,哥伦比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两个拥有生物多样性的大国,我们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更多的探索和合作。哥伦比亚政府正在推动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同盟的联合工作,希望能借此在全球谈判中定位发展中国家的愿景,邀请所有致力于此的国家一起参与进来。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表示,中国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和经验,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美好愿景。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一级专家道博伟介绍,2022年撒马尔罕峰会上,成员国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涵盖适应气候变化、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热门话题;2021年杜尚别峰会则通过了上合组织“绿带计划”。上海合作组织的环境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表示,生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话题库”。北京外国语大学将打造全语种、全流程、全方位支撑的国际传播理论和创新基地,从话语能力、主体合力、行动效率三个方面,尝试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有效赋能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
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杨国宗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大理高质量发展进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洱海保护的政治嘱托,大理以生态优先作答,坚决守护大理发展底色;面对环湖造城的历史困局,大理以流域转型作答,全面重塑大理发展格局;面对绿色发展的时代拷问,大理以生态经济作答,奋力实现大理发展之变。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表示,生态环境部围绕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推动绿色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特别是在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以及中非等区域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洱海倡议发布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洱海倡议》发布仪式(洱海论坛秘书处)
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本届洱海论坛发布了“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洱海倡议: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23洱海论坛“零碳排放”发布仪式(洱海论坛秘书处)
据悉,本届论坛已实现全过程碳中和。洱海论坛秘书处积极创新推动减碳举措,由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基于阿里云能耗宝完成论坛碳足迹核算,会同中金公司从新加坡碳市场购买基于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开发的林业碳汇,以抵消论坛全部碳排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1年10月,首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召开前夕于云南大理举办,并被生态环境部COP15执委办定位为“COP15的重要遗产和重大成果”,洱海论坛机制性举办至今,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要交流平台。
夏媛媛《中国与非洲》记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