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卢沙野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强调,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对欧政策始终保持不变。他指出中欧应珍惜建交50周年契机,加强战略沟通与互信,拨开迷雾,把准方向,共向未来。
改善的重要契机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又开始频繁“退群”,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卢沙野指出,欧洲应当对“特朗普冲击”有所触动。“特朗普政府不仅对中国施加压力,对其欧洲盟友也毫不手软。过去四年拜登政府对欧洲极尽拉拢,而如今特朗普政府又对欧洲开启打压模式。”卢沙野认为,在拜登政府的拉拢之下,欧洲一直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间接导致其对华定位偏差,在所谓“三重定位”中,实际上更倾向于“制度性对手”这个错误定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3月7日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回顾双方半个世纪的交往,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最强大的动力是互利共赢,最一致的共识是多边主义,最准确的定位是合作伙伴。” 卢沙野强调,中国对欧政策实际上从来没有改变,我们一直主张同欧洲相互友好、合作共赢。身处国际局势大变动的时期,过去几年中欧合作一直在磕磕绊绊中前行。双方应珍惜建交50周年契机,发扬好的传统,共同面向未来。
卢沙野表示,“特朗普冲击”对欧洲来说也是一个契机,可以就此反思过去的对美、对华政策。他强调,中欧应发扬合作传统,共同开辟下一个值得期待的50年。“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50年?坚持伙伴关系的定位,才是中欧双方友好合作的基础。” 卢沙野说。
传统与新兴领域并进
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陷入停滞。卢沙野指出,中欧经贸合作巨大,关键在于转变思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要更新旧动能,继续深挖包括制造业、农业、核能、航空航天等传统合作领域潜力;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动能,发现新领域的合作机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等,而中国在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是具有优势的。”
过去20年,欧盟经济科技发展乏力,与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日益拉大,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发了欧盟长期的焦虑,也催生了大量关于如何提高欧盟竞争力的讨论。2024年,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德拉吉牵头完成的《欧盟竞争力的未来》报告,反映了欧盟因经济增长放缓而产生的焦虑,并提出了170项改革措施。“报告反映了欧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在新兴领域,特别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发展落后等。”卢沙野表示,这需要欧盟自己行动起来,主动寻求合作双赢的空间。
卢沙野强调,中方对同欧洲合作一直是持开放态度。不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推动落实《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该协定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全面、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等多方面内容,如能落地实施,将在促进中欧双边经贸合作、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存在分歧非常正常,重要的是双方都能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秉持“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态度向前看,就一定能有可期待的合作成果。
了解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打卡中国”成为国际新风尚。截至2025年,中国已对38个国家单方面免签,早在2023年底就对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卢沙野指出,这彰显了中国的开放大度和包容自信。“我们会为外国人来华提供一切便利,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情况,这有助于打破西方媒体过去营造的对华信息茧房,也有助于西方普通民众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卢沙野认为,这正是发展双方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如果认知出现了偏差,那么政策不可避免会出现偏离。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外国民众来中国体验,看看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看看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
卢沙野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他的工作重点是协助协调处理涉欧事务,并根据需要同欧洲国家及欧盟机构开展磋商交流等。“我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中欧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卢沙野表示,他长驻欧洲多年,熟悉欧洲情况并对其怀有深厚感情。“我需要向更多的欧洲朋友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推动他们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我相信,不断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双方,一定会对互利合作抱有信心,成为彼此信任的伙伴。”他说。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