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厦门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我和朋友经常过来骑行。这里景色怡人、空气清新,非常惬意。”他告诉记者。
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全长2.6公里,从海面上笔直穿过。骑行其中,犹如在海天一线间奔跑。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昔日的杏林湾却是鱼塘遍布、环境脏乱、满目疮痍。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由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一座典型的海湾型城市。海湾型城市的生态保护是一项世界性课题,厦门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海域面积小、开发强度大、经济活动频繁,包括杏林湾在内的众多区域水环境生态遭到损害。
为修复生态环境,30多年来,厦门从筼筜湖综合治理起步,带动 “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的厦门已蝶变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市”“国际花园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成就奖”等20余项国家级、国际级生态领域荣誉,为国内外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保护提供了“厦门样本”。
“一湾湖水”开启海域综合整治
作为厦门市唯一的人工海水内湖,筼筜湖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穿城而过,水清岸绿、白鹭翩跹。“这片湖面30多年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筼筜湖保护中心技术质量科科员钟鹏泽告诉记者。
20世纪70年代,由于筼筜湖周边居民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中,筼筜湖水质恶化,垃圾漂浮,鱼虾绝迹,异味弥漫,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80年代起,厦门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一场治理筼筜湖的硬仗由此拉开帷幕。厦门市政府根据“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治湖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30多年共5期的综合整治,如今的筼筜湖从“一潭死水”蝶变为碧波荡漾、百鹭齐飞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
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示范引领,厦门开始以点带面,渐次开启了对五缘湾、杏林湾、马銮湾、环东海域和环西海域等湾区的综合整治。
“对待不同的海湾,治理时需要不同的对策。”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杨盛昌教授告诉记者,在海湾整治工程中,当地根据海湾的生态特点开展“一湾一策”差异化治理,从而达到海湾各美其美。
退养还滩、沙滩修复,曾经的滩涂地同安湾“变身”滨海旅游浪漫线;海堤开口、退垦还海,曾经“一潭死水的马銮湾,如今成为厦门的“城市景观台”;内湾清淤、外湾疏浚,昔日被称作“烂潮滩”的五缘湾如今成为汇聚300多家知名企业的“城市新客厅”……通过对湾区综合整治,厦门打造出优美的滨海生活岸线和海洋生态景观,构建了优美的海湾人居环境。
生态修复如何,鸟儿最有“发言权”。来自德国的李博瀚(Burkhard Risse)长期在中国生活,是一名观鸟爱好者。在厦门,他发现了不少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品种。
“厦门鸟类品种多,白鹭洲、下潭尾红树林、双溪湿地公园、筼筜湖等观鸟场所位置好并且相对集中。我第一次到厦门就拍到白鹭、苍鹭、夜鹭和黑领椋鸟。”李博瀚告诉记者。
作为厦门观鸟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吝涛也时常到筼筜湖畔拍摄鸟类。他认为,近年来湖区鸟类物种记录持续增加,正是得益于筼筜湖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人与鸟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常态。
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俯瞰
外国游客在厦门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骑行
游客在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观赏黑天鹅
“海上卫士”红树林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在海湾修复中,如何进一步保护海洋生态,稳固生态屏障,为海岸带生态注入活力与韧性?厦门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给出了答案。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总称。它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固碳储碳,还能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之称。
走进厦门市翔安区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映入眼帘,与海湾美景相映成趣。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凭借独特的红树林景观,每天吸引着大量市民、游客到访。然而,如今的“海上森林”,曾经却是一片无序养殖的烂泥滩涂。此前,因盲目围海、无序养殖,这片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红树林曾消失20多年。
为扭转红树林生态恶化趋势,2005年起,“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带领团队在下潭尾成功培育种植100亩试验林,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从此开始。
从2010年到2022年,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下潭尾开展了两期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共种植红树林约85公顷,形成“绿色缓冲带”,成为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天然生态屏障。
杨盛昌称,作为“海洋绿肺”,红树林以极强的固碳储碳能力,年碳汇能力达每公顷4.30吨二氧化碳。2017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启动,确定下潭尾二期红树林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碳中和林”示范基地,让绿色低碳的理念从厦门走向世界。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义介绍,这些“海岸卫士”不仅带来生态效益,也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官方数据显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游客最多时每天可达4.6万人次,不但提高了周边整体投资,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也给厦门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据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底,厦门全市已成规模的红树林达180公顷,主要分布在环东海域、鳌冠海域等地。
厦门海洋生态治理经验走向世界
“厦门已成为全球海湾型城市高水平生态修复的典范,‘厦门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前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兼联合国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向记者表示。
30年来,厦门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不断扩大“海上朋友圈”,加强与全球海湾型城市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哥斯达黎加举办海水养殖技术的海外培训班,与泰国合作开展芭堤雅沙滩修复,与印尼合作在印尼北苏拉威西建立比通联合海洋生态站……
2005年10月,厦门首次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与会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厦门宣言》,并一致提议在厦门定期举办“国际海洋周”活动。从2007年起,“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正式升格为“厦门国际海洋周”,每年11月在厦门举办,吸引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参加。
2006年,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秘书处永久落户厦门,联动10个国家53个成员城市共同推广和实践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
“海洋生态治理是全球面临的挑战。厦门曾是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受益者,现在正在向贡献者转变。” 厦门市海洋专家组成员、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国际示范项目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周鲁闽告诉记者。
2007年,厦门大学申报了中国首个海洋事务国际研究生项目,招收学生中约1/3来自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2008年,“厦门国际海洋周”与“斯德哥尔摩水周”签署协议,正式缔结为姐妹周。一个关注海水,一个关注淡水,两大活动成为全球推进水领域合作与交流的两个最重要的平台。
此外,厦门还建立了众多海洋国际交流的平台,包括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金砖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平台,商务部对外援助海洋领域对外交流基地等,积极与世界同享厦门经验,携手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追求经济增长是否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时代之问。如今,厦门的生态保护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浙江大学攻读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的津巴布韦籍在华留学生米莱表示。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