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滇金丝猴的主要生存家园。这里有14个滇金丝猴种群,数量总共约2500只,占全国数量的65%,滇金丝猴就栖息于这里的原始森林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环境状况改变,滇金丝猴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李福惠镜头下的滇金丝猴
黄志旁在COP15边会上分享基于社区的滇金丝猴保护综合模式
和鑫明在野外工作
“雪山精灵”的记录者
李福惠是一位对滇金丝猴有着深厚情感的摄影师。他的镜头记录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群“雪山精灵”日常生活中的无数精彩瞬间,截至目前,他总共拍摄了近两万张滇金丝猴的照片。
初见滇金丝猴,它们与李福惠想象中的模样大相径庭。“我原本以为滇金丝猴应该是金黄色的,所以称之为金丝猴,但当我在白马雪山上第一次看到滇金丝猴时,却惊讶地发现它的毛色是黑白的。我就问当地保护站的站长,他告诉我滇金丝猴的毛色就是黑白色的。”李福惠回忆道,“它头顶蓬起的毛发十分显眼,嘴唇厚且红,还长着上仰的鼻子。”李福惠眼中的滇金丝猴是一种极其独特而美丽的生物。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福惠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拍摄滇金丝猴上,他的拍摄也经历了不同季节。春天,他拍摄到了幼猴和它的小伙伴们,感受到滇金丝猴的灵动与可爱;到了冬天,大雪中的滇金丝猴宛如国画,诗意盎然。
在上山拍摄期间,李福惠充分融入了护林员的日常生活中,这不仅让他与护林员们的关系更加亲近,还与他们建立起一份别样的默契与情谊。护林员还会带着他更近距离地观察、拍摄猴群,他们熟悉猴子的习性,知道怎样既不打扰猴子,又能让李福惠拍到好的画面。比如,护林员会提前在有猴子的树底下撒上南瓜子,等猴子睡醒下来觅食时,李福惠就能趁机拍摄猴子们的各种特写。这些照片不仅是艺术与美的体现,更为滇金丝猴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珍贵资料。李福惠把他到白马雪山之后第一个月拍下的5000多张照片都捐赠给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为此,管护局向他颁发了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专业摄影师证书。
在李福惠看来,滇金丝猴不仅美丽独特,而且与人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我觉得这些猴子和人类许多东西是共通的。猴群的生活也是以家为单位,它们有自己的社会结构,有情感,有智慧。”李福惠说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滇金丝猴,进而提升公众对珍稀物种的保护意识。
扎根白马雪山的保护者
在过去二十年里,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鑫明一直坚守在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一线,与滇金丝猴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和鑫明从基层林业站转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维西分局工作。2007-2008年,他在野外跟踪响古箐猴群,“每年有300天左右在山上,猴群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有时候我们的宿营地跟猴群距离也就几百米。”和鑫明说道。在长期观测的基础上,他对猴群的社会结构、生态习性和食性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这也为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008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着手筹建救护站,和鑫明被任命为负责人。尽管救护站人员有限,且需要24小时在岗值守,但和鑫明和他的同事们克服困难,始终默默坚守。2019年4月,他们成功救护了一只一个多月大的滇金丝猴小婴猴,通过精心喂养照料,让小婴猴得以存活。这也是他们首次成功救助野生婴猴。“从这只小猴的身上,我看到了小生命的顽强,更加深了我对滇金丝猴的感情。”和鑫明感慨地说。
除了救护站的工作,在2004年和2017年,和鑫明先后两次参与了滇金丝猴维西片区种群调查。在2017-2018年的调查中,他带领团队前往10个地方展开调查,找到了9个猴群,其中3个是在澜沧江流域发现的新种群。这一发现填补了澜沧江流域滇金丝猴种群本底资料的空白,为后续的科研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此外,他在个体识别方面的工作成果也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他已出版《观猴笔记》《白马雪山动植物》2部著作,参与撰写了7部著作,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滇金丝猴调查作出了重要贡献。2024年3月,他执笔的《观猴笔记》荣获“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二等奖。该奖项是全国林草行业的最高奖励荣誉之一。
科学保护实践的支持者
2019年7月,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指导下,由云南省环境发展基金会、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大理大学、大自然保护协会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该网络为当地社区开展滇金丝猴巡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社会资源支持。
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的助力下,滇金丝猴栖息地的修复工作持续开展。对于保护地之外的猴群,通过成立社区公益保护地,组建专业的巡护队,对猴群栖息地和数量进行细致入微的巡护监测,最终实现整个猴群的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
“针对猴群栖息地破碎化这一严峻挑战,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踏脚石’策略,巧妙地利用现存的小斑块建立起人工踏脚石,从而为猴子搭建起了在不同斑块之间迁移的通道,有力地促进了猴群之间的交流与繁衍,进一步推动了整体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的研究员黄志旁解释道。
2022年,受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邀请,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黄志旁研究员参与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蒙特利尔的第二阶段会议。在“中国角”举办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上,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团队提出了基于社区的滇金丝猴保护综合模式,为滇金丝猴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该模式由政府和非政府共同主导,早期非政府组织在单点开展工作,获得社区对保护的支持,并引导社会和政府关注保护;中国政府后期通过保护法规和经济政策,全面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物种的最终保护。这样既带动了滇金丝猴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又能很好地保护滇金丝猴。
根据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979年滇金丝猴在野外被重新发现后,早期第一次全境监测,发现有20个猴群,数量不足2000只;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基于社区的滇金丝猴综合保护模式的作用下,最近一次即第四次全境监测时,猴群数量已增加到24个,总数超过3500只。这无疑为滇金丝猴和更多濒危珍稀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之光。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