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京杭演绎运河文化带“双城记”

2025-06-30 09:18:00 【关闭】 【打印】
  从春秋通漕的艰辛开凿到隋代贯通南北的雄伟气魄,再到鼎盛的漕运盛世,大运河如同一条历史的纽带,将中国南北文化紧密相连。千年运河,今朝再启。近日,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隆重举行。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城对话”,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深情呼应,更是经济协同、生态共治、民生融合的生动体现。

  一河贯京杭,产业促繁荣

  大运河自古润泽京华,兴业济民,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作为“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通州曾是商贾云集、漕运鼎盛的繁华码头。如今,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面推进,这片古老的运河腹地正焕发出全新活力。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环球影城×大运河”国际消费体验区等文商旅体项目加速集聚、串珠成链,构建出一条融合多元业态、彰显文化魅力的新时代运河经济带。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开幕式

  对此,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余俊生表示,北京始终重视运河“以水兴城”的遗产价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建立起“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坚持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赢的路径。“生机勃勃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说。

  如今,运河不再只是漕运之道,更成为产业联动的战略轴线,推动着沿线城市群迈入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军民表示,大运河沿线省市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发展动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建好特色小镇,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博展览、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有助于激活临水经济、夜间经济,促进文商旅体协同融合发展。

 

京杭对话发布的大运河吉祥物“河喜”

  近年来,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精心打造大运河主题游线路,带动周边餐饮、文创、休闲等产业链蓬勃兴起,大运河景观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发展引擎。其推出的12公里大运河灯光秀、沉浸式水景演艺项目、多条游船航线,有力激活了水岸夜经济。此外,运河赛艇大师赛、北京桨板公开赛、大运河国际帆船赛等体育赛事齐聚通州、百舸争流。如今的大运河两岸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与繁华市井竞相并秀,成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经济带。

  运河,不仅连接着地理与历史,更激发出区域间的发展动能。浙江省以文化赋能带动旅游转型升级,通过梳理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努力微改造,精提升,推进运河沿线历史遗迹保护修复工程,打响“泛舟浙里”品牌,13条超人气精品游线的“泛舟浙里”必游榜(2025年)同步推出,优化了沿线旅游景区,历史街区,文创园区建设,拓展吃住行游购娱,延伸了新的消费增长点,成功推动“流量”变“留量”。

  此外,从北京的宫廷文创、非遗酿造,到杭州的丝绸工艺、龙井茶文化,一系列高品质消费产品在京杭对话期间也通过“运河品牌”成功出圈。“一河好物”不仅展示着地方特色,也见证着南北文化产业互鉴与共融。一条河流联动多地产业,一条文化线激活区域经济,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正以崭新的姿态,见证并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进程。

  一脉润南北,生态共守护

  运河,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作为承载千年文脉的“大动脉”,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河,更是一条风景秀美、生态宜人的绿色长廊。保护好这条古老水道的生态系统,汇聚沿线省市的智慧与合力,推动区域协同治理、互联共建,已成为京杭两地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广泛共识与共同使命。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正成为新时代大运河沿线城市携手绘就的生动现实。近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之中,精准施策、协同发力,打出水生态修复、湿地建设、景观营造的“组合拳”,一体化推进河道治理、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修复。如今,运河生态底色持续修复、绿色屏障不断筑牢,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余俊生介绍道,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大运河北京段河道补水5亿立方米,水质持续改善。此外,还改造和新建滨水绿道50多公里,建成开放了什刹海西海、马家湾等一批湿地公园,“城市绿心”由原来重污染工业区蝶变为近零碳排放的森林公园,不断刷新城市界面。如今的运河,碧波荡漾,杨柳拂岸,已然成为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精美画卷。

“运河论道”高端对话现场

  碧水穿城而过,游鱼畅游其间。昔日的“漕运之河”正华丽转身为百姓亲水、悦水、享水的绿色长廊,也成为推动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样板。杭州市坚守大保护理念,以综合治理为依托,构建大运河生态文明美好图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河”,让大运河成为承古开今的文化遗产展示带、河清岸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带。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虞汉胤介绍,浙江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秉持“还水于河、还景于民”的治理思路,持续加强大运河的系统性、全流域综合治理。浙江在科学统筹建设与保护的前提下,严格落实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建设项目管控,推动沿线五个城市完成并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

  与此同时,浙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完成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16公里,建成13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生态基底持续优化;通过航道整治持续深化与沿线污水管网隐患的全面排查,实现了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大运河生态画卷也在这里不断铺展。

  从“千里同治”到“生态共融”,京杭正在以崭新的生态治理理念,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绿色发展路径,为全国流域共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京杭样本”。

  一水连民心,同绘幸福景

  大运河不仅是经济命脉和生态纽带,更是百姓生活的温暖依托。如何通过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民众福祉,是京杭“双城记”中的又一重点。

  近年来,北京着力完善沿线空间设施,切实提升区域文化功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北京艺术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高品质文化供给滋养人民、服务人民,将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京杭对话、运河开漕节、音乐节、宋庄文化艺术节、“运河源 白浮韵”文化节、不“遗”样的运河市集等活动缤纷登场,“运河边的光影故事”品牌持续擦亮,广大市民纷纷打卡运河,共享美好生活。余俊生介绍,从推出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到“看·见殷商”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精品不断,火爆出圈,连同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共举办活动超3000场,年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

  各类文化活动不仅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也将千年运河文化以更具沉浸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与民生的深度联动。浙江省大力推进大运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运河沿线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培育“诗画浙江”“浙江有礼”省域品牌,让运河两岸更加宜居宜业。其开展的马拉松、艺术节、演唱会等群众性活动,推动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与城市品质的提升,增进了民生福祉的双向奔赴。


2025年5月31日,来自广东岭南地区的龙舟队在大运河现场进行传统龙舟漂流表演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在南来北往中川流不息,见证了一座座城市的因水而兴。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表示,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杭州始终初心如磐,围绕总书记指示的“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定位,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传承与发展同行,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千年运河焕发时代生机。

  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奔腾不息的民族记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虞汉胤表示,2024年以来,浙江围绕大运河文化不断推出高品质活动,打造国际传播新高地。包括“千年国脉·古韵今辉”—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中国大运河文化市集、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等重点文化品牌,持续扩大影响力、塑造传播亮点。

  此外,浙江还建立起30多条覆盖沿线城市的媒体采访线路,借助杭州亚运会、良渚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平台,邀请外媒记者与国际嘉宾实地参访,深入体验运河文化,增强海外传播实效;推出“外国人写运河”交流项目,策划举办国际知名运河城市“名城对话”,通过多元对话平台,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看见运河故事、读懂中华文明。

  京杭之约,不止于对话。它是南北协同发展的实践样板,是跨区域生态治理的崭新路径,是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的现实图景。从文化血脉的延续走向经济引擎的联动,从生态走廊的修复走向民生福祉的共享。在这个“双城记”中,古老的运河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续写辉煌。

  未来,京杭仍将并肩前行,正如大运河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京杭“双城记”的新篇章,亦正奔涌向前。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