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光晕的重现:数字技术点亮大运河文化遗产

2025-06-30 09:30:00 【关闭】 【打印】
  当今社会,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也正在经历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

  作为“十四五”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正以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为路径,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数字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与现代化利用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步发力,不仅着眼于物理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涵盖了大运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大运河科技保护能力提升等“数字新基建”核心内容。

  如今,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坚持“创意与科技”“艺术与科学”的协同原则,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开拓文化体验的新场景。从线下到线上,从可观到可感,从历史陈迹到沉浸式互动,大运河的文化生命在数字浪潮中被重新激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光彩。

  数字“光晕”中的文化遗产新生

  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各段文化遗产地不断加强数字化创新实践。这些尝试并未消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权威性、在场性”,反而通过技术的“光晕”赋予其新的表达维度—虚拟性、互动型与沉浸式体验日益增强,使千年运河在数字世界中焕发出更加灵动的文化张力。


2022年1月1日,北京市,观众在《穿越时空的中国大运河》数字影像展映现场观影

  “光晕”(Aura)一词源自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经典论述,用以揭示艺术作品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其价值与感知的演变机制。随着时代步入数字化浪潮,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传播逻辑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数字技术的高度可复制性与传播渠道的无限延展性,似乎在打破传统“光晕”赖以成立的“此时此地”的唯一性,转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光晕”体验场景。这种数字“光晕”,不再依附于物理空间的原真性,而是在数字手段的重构中实现跨越时空的感知共鸣。

  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为例,裸眼3D技术让拱宸桥“穿越”古今、横渡时空;而北京“数字中轴”项目则借助三维孪生技术,精准还原从永定门至钟鼓楼的空间序列与文化记忆。这些创新实践正以全新的视野和技术语言,重审文化遗产的数字“光晕”价值,延展了文化遗产在虚拟空间中的神圣性,激活了观众的多维感知,重构了人们与文化历史之间的情感连接与精神互动。

  数字镜像中的文化遗产认知重构

  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构建起“物理实体”与“数字孪生”的双重结构。在北京段,与大运河交汇的“中轴线”项目,借助激光扫描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15处遗产点进行高精度还原。这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物质形态的精准记录,还构建起具备动态监测功能的“数字镜像”。这一镜像并非对文化遗产的简单复制,而是其在数字空间中全新的感知延展。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5G 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裸眼3D技术营造出沉浸式奇妙之旅

  在山东济宁段,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的数字化修复则采用地质雷达与三维重建技术,成功“唤醒”了湮没地下的“运河心脏”,再现了分水奇观的历史壮景。可以说,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数字本体”并非是对其“物质本体”的替代,而是一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复合结构,极大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和传播路径。

  本雅明曾指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会削弱艺术作品的“光晕”,从而使其原真性失去神圣感。可见,技术对文化遗产而言似乎也是一种“破坏性介入”。然而,在大运河的数字化保护实践中,我们却看到另一种可能性:技术不仅没有消解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公众对原真性的理解和认知。

  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通过无人机、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结合数据采集、3D建模与三维动画制作,为拱宸桥构建了一个逼真的数字场景。这不仅为古桥的保护提供了精准技术依据,更从科学角度验证了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价值。

  类似的技术考古也出现在河南开封州桥遗址的挖掘中。考古人员利用数字技术对地层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并结合《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记载,成功验证了宋代桥拱的形制与文献记载的一致性。数字技术如一把解锁历史的钥匙,使原真性从主观经验判断,转向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实证,极大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深度。

  此外,在大运河天津段,相关项目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清代水利工程的时空特征进行数字复原,整合散点分布的闸、坝、码头等数据,搭建起一个整体动态的流域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记录了遗产现状,更通过数字模拟手段再现了“三会海口”的治水智慧。观众可以随时进入这一虚拟空间进行沉浸式探索,实现跨越时空的自由参与与情感联结。

  空间叙事中的文化遗产感知重塑

  数字技术的融入,使文化遗产得以突破原生环境的限制,构建出沉浸式体验场景,并在虚拟空间中重建起文化遗产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江苏无锡清名桥街区的AR数字互动体验项目中,游客通过扫描实景,即可观看明清漕运的5G全息影像,曾经商贾云集的“丝码头”在当代街巷中被瞬时唤醒。而在山东台儿庄古城,“运河记忆”多媒体投影互动项目则借助MR眼镜重现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战争场景,将那段承载民族悲情的历史记忆,转化为新时代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这种“去物理语境”而“强文化语境”的数字叙事手法,使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光晕”在数字维度中获得再生,以全新的感知方式吸引年轻观众,传递文化内涵,延续精神价值。


2023年11月16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第四届长三角文博会现场。江苏展区用AI数字技术复制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

  如何实现线性遗产的整体性呈现,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重要课题。杭州“数智运河”系统整合了200公里河道、闸坝、聚落等多类型数据,构建起“水利-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多维图层,将原本分散的信息进行系统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全面而动态的数字体验平台,使游客能够多角度了解不同时期的大运河运行机制。

  在江苏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沉浸式全景运河”展厅以“5G+VR720°”全景技术将大运河的风貌连缀为一幅流动的数字长卷。观众置身其中,如同步入历史深处的河道,重历“一河通南北”的恢弘图景。这些创新手段,不仅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表现空间,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热情与审美共鸣。

  数字生态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需要警惕的是,技术赋能所带来的创作自由与共享便利,亦可能被资本逻辑所裹挟,数字技术的便捷性引发了知识产权的新挑战。在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转化实践探索中,文化遗产数字资产及其数字创意的版权界定在法律上仍存在模糊之处。因此,在数字技术促进创作的自由和分享的便利化之余,要警惕资本对文化符号的垄断性占有和强制性保护。如果文化遗产数字表达被少数商业主体过度控制,可能会影响文化资源的公共传播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多元诠释价值。

  在这方面,浙江推出的“数智运河”APP提供了实践样本。该平台开放文化遗产三维模型的下载权限,鼓励公众参与数字修复实践,使普通人也能以“共建者”的身份投身文化遗产保护。这种数字参与不仅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意识,也拓展了社会力量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中的参与路径。

  同时,还可探索“政府持有原始数据、企业开发应用场景、公众享有使用权”的三级产权结构。这种制度设计,在保障文化遗产安全性的同时,通过合理授权机制激励社会创新与全民参与,有望构建一个公平、开放、高效的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生态系统。

  实现文化遗产在数字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让文化“光晕”在新时代持续闪耀的关键。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科技与传统交汇融合的重要样本。未来,唯有通过构建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创新文化叙事方式、健全共享与治理机制,才能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效性和长效性,让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大运河,在数字时代依然波澜壮阔、神采飞扬。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中国智慧向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的崭新答卷。 

  向 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