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以千年水脉传承千年文脉

2025-06-30 13:01:00 【关闭】 【打印】
  古希腊先贤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曰:“ 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在西方人眼中,水是物质基础的根基,是滋养万物的源泉。在古老的东方智慧里,水作为物质基础的同时,兼具精神滋养与德性泽被的功能。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2023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大运河从南到北,滚滚而来,在空间上贯穿中华大地;大运河从古至今,永不止息,在时间上串联起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运河由表及里,生机勃勃,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德性。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Dean Conger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拍摄的大运河

  让古韵焕发新风

  大运河的修建缘起于一位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享受,正所谓“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大运河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运用地利的智慧,正所谓“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大运河在万古长流的历史进程中,客观上起到了贯通水脉、延续文脉的作用,立下了赫赫功绩,正所谓“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条纵贯华夏南北两千余年的“流动史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集聚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依水而生的两岸人民创作的戏曲、民俗、饮食、技艺等,成为流动的文化长廊, 也被称为“运河文化带”,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和谐。大运河塑造了沿河两岸繁荣的城镇肌理与生活方式,通州、扬州、淮安、杭州等重要城镇,如明珠般点缀中华大地,它们因河而生,依河而兴,其历史街区、码头、会馆、寺庙等物质遗存和鲜活的市井生活,共同构成了大运河不可替代的文化景观。

  大运河是古老的象征,却不能固守其“旧”,而要在“旧邦新命”的理念引导下,为其注入时代活力,守护其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交融。

  十多年前,大运河的功能和生态都遭遇着时代的冲击,亟须深刻变革。首先面对的是功能性转变的冲击与挑战。漕运日渐式微,大运河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运输功能逐渐被现代交通取代,更有部分河段陷入废弃、淤塞甚至被切割的境地。其次是生态方面的压力,水污染造成大运河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威胁着运河的“健康”与景观。再次是文化传承危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繁荣,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加浮躁,许多承载了运河文化元素的街区、传统记忆、生活方式面临断层风险,运河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其感召力和影响力。最后是运河开发模式单一,对历史文化挖掘不足,仅停留在观光层面,对游客缺乏深度吸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大运河,强调“水是公共产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该管的要管,还要管严、管好”,将治水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文化强国与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宏观框架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首先是生态优先,构筑大运河的绿色基底。运河健康是运河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必须对运河生态进行系统性修复。新时代以来,国家持续治理运河水污染,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护岸、湿地净化、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不断提升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开发利用方面,坚持低碳韧性发展,采用清洁能源船舶,在滨水空间里广泛应用透水材料、绿色建筑技术,将优美的运河生态景观转化为高品质的生态产品,支撑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康养休闲等绿色产业发展。21世纪初,大运河杭州段被戏称为“闻到臭,杭州到”,沿河人民被污染折磨得苦不堪言。此后,国家下大力气在杭州治水。2003年初,杭州成立运河综保指挥部,着手截污纳管,动员两岸大量企业搬迁,算清还清生态欠账。2006年,杭州运河综保工程一期完工后,大运河重现清流。现在的大运河杭州段,晴空万里,水天一色。

  其次是对空间的盘活,重塑运河生活场景,将历史文化基因在活生生的实践中丰富出流动的血脉。国家对大运河的更新,避免了以往大拆大建的粗放型做法,而是采用微更新策略,对大运河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建筑进行恢复性开发,修复历史街区、码头、工业遗存,植入文化展示、创意办公、特色商业、社区服务等新功能。如杭州拱宸桥西历史街区、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平江路(延伸段)的实践,通过保留原有肌理、活化利用老建筑,成功再现了运河畔的繁华烟火气。2022年,大运河全线恢复贯通。如今在浙江绍兴,每晚7点,游客从码头出发,在以《寻梦·绍兴》为主线的水上交互漂流剧中,开启一场穿越2500年的水上之旅,畅享水秀、船秀、光影秀及实景表演。

  第三是对文化的传承,赋予传统以现代表达,凸显年轻化,形成知名品牌,提升知名度与号召力。古韵新风,韵是基底,新是风貌。对大运河的开放,不能仅仅局限于地域,更要牢牢把握文化这一民族的灵魂。运河地区的大运河文化非遗传承正经历着产业化与活态化,如运用现代设计、数字建模、互动装置等科技手段,创新展示木版年画、蓝印花布、玉雕等传统技艺,让人们感受到,文化并非高不可攀,文化并非不可捉摸,文化活生生印刻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时空。坐落于扬州运河三湾景区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内的486非遗集聚区,秉承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文旅融合、集聚人气的理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打造了一个集“展示展演、休闲体验、交流交易、创意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旅游综合体。自开放以来,486非遗集聚区便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平均每年吸引300多个团队前来探寻非遗。究其原因,一方面,该集聚区凭借线下精心设计的精品线路以及AR技术,为游客打造沉浸式艺术场景体验,使其能够深入领略扬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另一方面,它充分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优势,通过网络矩阵开展大师技艺展示活动以及非遗产品直播代购活动,让一批批非遗产品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大众生活。

  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时指出,“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大运河不仅是文明的象征,更应成为沿岸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

  激活运河发展动能,将挖掘利用运河资源作为致富幸福的强大引擎。保护是前提,开发是手段,人民致富与幸福是价值旨归。因此,我们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运河资源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赋能沿岸发展。

  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近年来,大运河沿线的古镇、古迹、非遗体验点以及生态湿地的整合与开放工作有序推进。我们见证了众多联动水陆的文化研学、生态康养、古镇度假等项目的开展。例如,北京和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运用AR/VR技术重现漕运盛景,打造运河主题实景演出,延长消费链条,广受好评。

  打造品牌产业。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运河沿岸的人民积极培育“运河宴”、高邮咸鸭蛋、宝应荷藕等美食品牌,着力建设临清贡砖等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加自身收入。同时,推动生态资源的经济转化,充分利用治理后优美的水环境和滨水空间,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精品民宿、滨水休闲运动等产业,以此吸引市民下乡消费。此外,积极发展智慧航运与现代物流。在通航条件优越的河段,发展低碳高效的集装箱运输,并建设临港物流园区,降低沿线企业的物流成本,创造装卸、运输、仓储等就业机会。

  打造特色文化创意IP,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将大运河沿岸的历史街区、旧厂房进行改造,吸引设计师、艺术家入驻,孵化文创企业,带动青年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北京通州区的张家湾设计小镇为例。这座曾经的“大运河第一码头”,华丽蜕变为设计小镇、智慧小镇、活力小镇,打造以城市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为引擎的设计产业集聚高地。不仅如此,张家湾小镇还全力推动南部集体产业用地开发建设,带动全域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集聚重点企业超过3500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态势强劲,在2025年前两个月税收位列全区第二。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文化福祉。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足。运河两岸人民的幸福,不仅来源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近年来,大运河两岸充分利用运河文化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开展公益讲座、艺术普及、青少年研学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不断将运河文化元素融入社区建设、学校教育,增强居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以北京为例,2023年年底,一组极具东方韵味的文化建筑群在通州北运河南岸的森林中惊艳亮相,一经登场即为“顶流”,成为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这些建筑并非商场写字楼,而是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三座蕴含深厚文化意蕴、展现大运河流动文化的建筑,一方面为市民提供了优质且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市民在欣赏文物、聆听船歌、品鉴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漕运文化的魅力,尽情想象和体悟中国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些先辈不再只是历史书中的简短描述,而是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如今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先,唤醒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它们与大运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相互映衬,共同绘就了一幅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完美融合的美丽画卷。

   

   2025年6月14日,浙江省杭州市,中外青年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观看莫角山宫殿模型 

  联通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4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作主旨演讲,指出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重大工程是“当时人类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标志,都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对世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意义”。

  隋唐以来,大运河作为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关键纽带,堪称国际商贸的黄金水道。它让扬州、杭州等运河沿线城市在当时成为商贾云集的国际都会,吸引着波斯、阿拉伯商人沿运河北上开展贸易活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借此运往世界各地。运河不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更是思想与技术传播的流动长廊。马可·波罗等旅行家的见闻录,经运河城市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与向往。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技术、哲学思想也通过这条水道惠及周边国家。运河还是承载人才交往的友谊之河。遣隋使、遣唐使大多经由运河抵达长安、洛阳,朝鲜半岛高僧义湘、日本僧人圆仁等沿着运河游学,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也通过运河深入中国腹地,开启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早期篇章。这条水道见证了古代中外使节、学者、僧侣之间的友好往来。

  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更蕴藏着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促进文明互鉴的独特潜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大运河成为开放包容的文化载体,向世界生动展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通过系统保护与创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明,以运河文化为媒介在世界各运河城市间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平台,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挖掘和宣传大运河作为历史上和平贸易、文化交流通道的典范意义。

  大运河是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河、创新之河、幸福之河。我们要促进其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传承与开发的结合,自信与互鉴的统一,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常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守护其物质遗存与精神内核,更要有面向未来的开拓之勇,为其注入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力与价值。唯有如此,大运河方能超越其辉煌的过往,继续流淌出壮丽的时代新篇,成为连接过去、滋养当下、启迪未来的不朽传奇。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