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前方鲁艺”:太行深处的火种

2025-11-06 09:38:00 【关闭】 【打印】
  云自太行起,歌从山谷来。在太行山脉深处,有着一个美丽的山村——上武村,它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被称为左权“百里画廊”最美地段,亦有“太行明珠”的美誉。80多年前,鲁迅艺术学院的青年师生正是在这片山谷唱响前方战歌、刻木作画,用文艺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岁月流转,精神赓续。当年的歌声化作山间的回声,融进村民的生活。曾经的战地火种,燃成了新时代的精神灯火,照亮太行,也温暖人心。

  历史回响

  雨后的清晨,太行山雾气未散。山路蜿蜒,湿润的泥土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在上武村的“鲁艺学校旧址”前,66岁的村民孙爱红拎着扫帚,推开那扇陈旧的木门,门轴轻响,阳光洒进屋内,照亮了墙上画着的那面被岁月洗礼过的党旗。

  屋内没有陈设,只有斑驳的砖瓦与被风雨浸染的墙壁。几块青砖靠在墙脚,屋顶的木梁仍留着旧时的战火痕迹。孙阿姨俯身扫去门前的落叶,又仔细擦拭门楣上的尘土。她的动作缓慢而郑重,像是在呵护一段不容遗忘的记忆。

  “我每天都来打扫,就像守着亲人一样。”她抬头望向墙,眼神里透着温热的光。

  她是这座旧址的“开门阿姨”,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风雨无阻。

  “小时候听爹说,有一年冬天,鲁艺的人来了,唱了一首《黄河大合唱》,山都跟着回响。”孙阿姨说到这里,放下扫帚,眼眶微润,“那时候打仗苦啊,粮少人穷,可他们还唱,唱得人心都亮。”

  1938年4月,中国共产党于抗战时期创办了第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院,由此开启中国革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1939年,鲁迅艺术学院部分师生辗转跋涉奔赴晋东南地区,创办了“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史称“前方鲁艺”),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之后随中共中央北方局等军政机关迁驻左权县(时为“辽县”)上武村,在这里,师生们用戏剧、音乐与木刻点燃战火中的信念。

  《黄河大合唱》《白毛女》《日出》……一部部作品,成为民族抗战的精神号角。那些年,正是战火最猛烈的时候,鲁艺师生以文艺为枪,把歌声和戏剧带到前线,鼓舞太行山的军民。他们把艺术变成了武器,也点亮了太行山里的夜。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前方鲁艺纪念馆” 图/张文军

  如今,当年唱响战歌的地方,已建起“前方鲁艺纪念馆”。

  走进馆内,墙上的红色标语——“鲁艺之光 璨若星河(1938-1945)”在灯下泛着亮光。柔和的灯影下,老照片、旧手稿、木刻版画依次排开,展柜中,有的照片已经泛黄,有的纸张边缘卷起,痕迹却依然清晰可辨,那是一支笔、一把刻刀、一群年轻人,用艺术描摹时代的剪影。

  “这些不是普通的老物件”。纪念馆内,讲解员裴晓阳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展柜,“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她说。

  “00后”裴晓阳,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成为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讲述者。因为“从小听着鲁艺的故事长大”,她坚持为参观者讲述冼星海、李伯钊等文艺家与鲁艺的故事。有时候,她讲到动情处,会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我觉得自己就像接过了他们的旗帜,继续讲、继续唱。”

  纪念馆内,一幅“李伯钊分南瓜”的连环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抗战时期,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实验剧团白天躲避袭击,夜晚雪雨行军,有一次整整两天没有吃饭,每人只分得一小块煮熟的南瓜充饥。”裴晓阳讲道。那一幕定格在画中——李伯钊校长身怀有孕,仍然坚持给大家一勺勺分“饭”,她眼神坚毅,像是在告诉大家:要吃,要坚持,困难总会过去!

  墙上,一张张鲁艺师生手挖窑洞的老照片静静陈列,吸引了河北游客张秀存的目光,她端起相机,对准画面认真按下了快门。“鲁艺师生办学的条件如此艰苦,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如此富足,作为人民教师,我一定要回去讲给孩子们听。”她动情地说。

  一张张旧照片、一幅幅木刻版画、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烽火年代的坚守。白天,大合唱声在山谷中回荡;夜里,油灯下的刻刀“咯咯”作响,一幅幅木刻版画上印着“怒吼吧,中国”……鲁艺人把文艺当作武器,他们的歌声不仅仅是为艺术,更为抗战。这种精神,在硝烟中燃烧,也在山村的记忆里生根。

  “他们走后,咱村就没忘过。”孙爱红说,“他们教我们相信,心里有光,黑夜也不怕。”

  火种不灭

  从纪念馆出来,太行山的风带着草木香气扑面而来,沿着石阶向下走,西侧山脚下,一排排土黄色的院落映入眼帘。走进村入口处的“太行人家”民宿,屋内坐着几位游客,墙上挂着红色贴画——“鲁艺精神代代传”。

  “我是村里第一批开民宿的。”村民刘翠平有些自豪地说,“过去靠种地,现在靠文化吃饭。”

  她记得当初,村里改造闲置老屋的号召发出时,不少人觉得不现实。“这穷山沟沟,谁来住?”但当一批又一批旅行团、写生研学团、艺术院校学生来到这里后,村子“热”了起来。大家才意识到,这里的红色文化生了根,也能生金。

  “我在课上教政治,今年正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学生爱国、讲信念,这就是最好的课堂。”张秀存说,“来这里,他们学到的,比书本更真。”

  随着“桐峪1941小镇”“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的建成,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太行鲁艺的故事来到这里,也让村里人更加珍惜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色。为了让故事讲得更生动、传播得更远,各级帮扶力量也和村民们一起为这片红色热土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里,我既是宣传员和协调员,也当翻译员。”石博走进来,刚刚和村民们聊完地里的果树种植。作为中国外文局驻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挂职副书记,他每天协助管理各类场馆、协调文旅宣传项目推进,还帮忙翻译关于“郑律成旧居”的双语标识——“郑律成先生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我主修朝鲜语,在这正好能发挥专业所长,帮忙翻译一些双语标识,让军歌之父的故事传得更广。”他开心地说。

  上武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第一书记禹亚东经常带领工作队成员走访入户,了解情况。“鲁艺留下的是抗战精神,我们延续的是奋斗精神。”他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红色基因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帮扶工作队队员王芳是左权县开花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她的同事们忙着排练节目、装台演出,把一出出自编自演的红色戏剧送到百姓家门口。“把戏送下乡,就是把精神送到群众心坎里。”王芳说,“我们希望用文化的力量,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来、演出来。”在她看来,红色文艺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火种。

  为了让红色故事传得更远、唱得更响,左权县委宣传部干部王勇也努力发挥着自身部门的联络和传播优势,对接各级媒体记者,推动深入采访报道。“红色文化是左权的根,也是发展的魂。”王勇说,“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左权、走进左权,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关于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故事被传播开来,为这片红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力量。

  “鲁艺留下的,不只是歌声。”上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俊飞说,“是让我们相信:再小的山村,也能有光。”

  这束光,照进了现实生活,也点亮了方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上武村不再只是革命老村,如今已蜕变为活力迸发的乡村振兴标杆:文化研学唤醒红色记忆、果木经济铺满田野、民宿产业点缀山间,产业交相辉映,绘成一幅立体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曾经的革命旧址,如今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生活新章

  当被问到“鲁艺精神是什么?”刘俊飞想了想,“就是那股不怕苦、相信美的劲儿。”在上武村,这种“劲儿”成了日常。

  暮色降临,村里的红星剧场灯光亮起。锣鼓声、笑声、掌声混成一片,村民们正在排练“村晚”节目——歌舞串烧里跳着日子的红火,小花戏演着田间的趣事,民歌调子满村飘荡。

  “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孙爱红说,“从台上到台下,全村人都参与,刚才有一段戏就是我带大家编的!”她骄傲地说。

  村妇女主任赵树凤忙着组织排练:“大年三十演花戏,正月十五跳‘社火’,咱们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更热闹!”

  村会计赵红光正在教孩子们练“大洪拳”。小孩子们一板一眼地打着拳,嘴里喊着节拍。拳脚之间,是延续数代的乡土力量。上武村,源于尚武精武而取其名,“以前这拳是练身体的,现在也是传文化的。”他说。

  80多年过去,油灯的光变成了舞台灯光,木刻的墨香变成了果树的芬芳。

  “文化让家乡变了。”这是刘翠平常说的一句话。村民的舞台在扩大,生活也在变样。如今的上武村,道路平整,院院有花。村里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红星剧场、新时代文化广场,“村晚”“社火”“全民阅读”等活动一场接一场。

  文化的火种,从未熄灭。它照亮太行,也照亮了中国人的精神山河。

  近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带动下,上武村以“党建+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文旅融合为引领的共同富裕新路径。过去靠种地的村庄,如今靠文化、靠旅游、靠产业兴起。村民们生活变了,信心也更足了。“以前觉得山沟沟走不出去,现在看咱这山沟沟多光荣。”刘翠平笑着说。

  凭借亮眼的发展实绩,上武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山西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上武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与鼓励。

  刘俊飞感慨道:“鲁艺的精神,不只是留在馆址里,它融进了我们的生活。”“文化让大家聚得更紧,村子有了精气神。”他说。

  村口,孩子们嬉闹的笑声与村民劳作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山间回荡,时光仿佛与80多年前的记忆重叠。

  太行山的风声里,似乎又传来了那熟悉的旋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火种仍在燃烧。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