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主大爷笑着递上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先尝尝,这是咱村的富硒果,保甜不打蜡。”
咬下一口,果香盈口,清脆香甜。“这味儿真好!”刘大姐忍不住连连点头,接着又喊道:“快,给我多拿点,回去送亲戚。”
“这些都是对面园子里刚摘下来的,保熟保脆。”摊主指着路对面的果园,语气里满是自豪。顺着他的手边望去,市场对面是一片层层叠叠的果园。大鹅在树影间悠然踱步,扑腾着翅膀,不远处,几位村民正坐在小马扎上歇脚,手里捡着刚摘的苹果,笑着唠着家常,枝头的果子泛着红晕,像一盏盏小灯,把整个山谷映得温暖而明亮。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热闹非凡的果园,十几年前还荒草连天、石多地瘦。那时的桐峪镇,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和孩子守着一坡荒山和一眼望不到头的寂寞。
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一片地、一群人、一段坚持。
“一颗果子”带来的成长
秋天的左权,群山微黄,风里带着淡淡的果香。
在桐峪镇南郊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桐峪镇西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国和平,正带着工人们采摘今年刚成熟的一批果子。他也是和平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现在成了我们的‘致富园’。”他笑着说,手里捧着果子,掌心都是泥土的颜色。

2025年9月,村民们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农产品交易市场内分拣苹果 图/张文军
这一抹泥色,是他这些年奋斗山乡的印记,也是左权果业从“荒山”到“丰园”的见证:从最初单纯试种苹果,到如今打造成集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果业振兴园,每一步都离不开咬牙坚持的艰辛。
“年轻时,我干过矿工、包过工程,也曾靠山吃山。”国和平回忆道,那时的山西,煤与矿是命脉,“我那时候就想,得干点让山绿、让村富的事。”他说。
早些年,随着闲置山地的盘活利用,“庄园经济”日益发展,让生态资源成为富民资本。国和平心里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靠种果子致富?”于是他带头承包了百余户流转土地、盘下荒坡、开种苹果,可第一年就失败了——“那时候不会修枝和控水,搞得盆栽树太矮,果子长得也不好。”国和平笑中带叹,“那些年干的尽是些赔本买卖,差点家都散了。”
有人劝他放弃,他却咬牙挺了下来:“不试就永远是别人家的致富路!”
此后几年,从山东烟台到河南灵宝,从陕西千阳到甘肃天水,他跑遍多地学习苹果种植,甚至自费去日本大阪学习施肥技术,只为弄懂一件事——怎样才能让山里长出好果子。
几年下来,国和平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地气候的苹果栽培路径——从挪地整地到调整株距,从剪枝除虫到滴灌施肥,果园一步步走上了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
“技术上来了,心也就有底了。”国和平笑着说。如今,这片土地上种着苹果、海棠果、李子、香梨……山风吹过时,果香满园。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在果园里忙碌的刘杰成接过话茬。
刘杰成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研究生,也是土生土长的左权人。几年前,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返乡。他说:“我学的就是果树栽培,总得回家让知识派上用场。”
回乡后,他成了国和平的“技术参谋”。从选苗、嫁接、施肥到病虫防治,他一项项做记录、一遍遍试对比,还帮助村里建立了果树生长档案。“果树不说话,但每个数字都能说明问题。”刘杰成常对村民讲。
遇到难题时,他就向学校老师请教新技术,村民们都笑称:“杰成这趟上学,不光学成了本事,还把技术带回了地里。”
“我们这代人回来,不光是为了挣钱,更想让家乡的山更绿、果更甜。”刘杰成说。
在这份初心的指引下,果园迎来了喜人的变化:几年下来,果树挂果率提升了30%,平均亩产翻了一番。2017年,和平果业变成了“红不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武村、中庄村、上口村、西峧村四个片区的果园连成一体,形成了集育苗、种植、采摘、冷链、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左权县现代果业的样板基地。
从盆栽种植到挪地栽种,从传统肥料到富硒有机肥,从单一销售到基地直播,果园变成了“红不落”品牌示范基地。水果通过“832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电商直播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卖到了北京、上海、嘉兴、吉林等地,“红不落果业”的地图,跨出乡村,走向了全国。
“我们左权的果子,吃起来甜,心里也甜。”国和平常和身边人说,他不是在种苹果,而是在种希望。
“一颗果子”带来的转变
苹果红了,生活甜了,不仅改变了一片土地,更改变了一片村子的命运。
“以前那时候村里人心散,都觉得种果子不如出去打工。”上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俊飞说。
过去的上武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果园发展起来后,大家陆续回来了。每到采摘季,都有百余名村民在园里干活—有人修枝、有人采摘、有人装箱、有人贴标签。
“种果子,让我在家门口也挣了钱。”邻村村民王占军笑得合不拢嘴。几年前,他还在外打工;现在,他回来负责果园的打药、除草、采摘分拣,一年下来工资加分红,收入比过去翻了3倍。
果子红了,日子也红了。
“这几年回来的人多了,村里比以前热闹多了。”村民杨来有说。72岁的杨来有,儿女常年在外,去年是他第一次被果园请来分拣果子。“我一天能挣100多块,活不累,还有人说话。”杨大爷笑着说,“以前自己在家闷着,现在有盼头。”
果园带动的,不只是就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多种方式参与。“现在咱们每一亩地都有人干,每一个人都有事做。”刘俊飞说。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上武村果园内,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图/张文军
果业加速发展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扎根在山里的干部。
杨来有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候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上山踩一脚能陷进半个鞋帮。果子熟了只能背下山,全靠商贩压价收。”
山路崎岖、贮藏困难、设备落后——这是果业发展的“三道坎”。面对难题,在全县各级帮扶力量的努力下,村里修通了产业路,慢慢建起了冷库和果品交易市场。
“有了冷库,就有了定价权。”国和平说,“过去果子只能一卖了之,现在能分级储存、错峰销售,价格能多出三成。”
让村民感到惊喜的,还有中国外文局帮扶引进的“苹果园滴灌升级项目”。左权县是中国外文局的定点帮扶县,20多年来,一批批干部从北京来到山西太行深处,把政策、项目、技术一件件送到田间地头。
“以前全靠天吃饭,下雨太多怕涝,天干又怕旱。现在有了滴灌,不光省力,果子个头还均匀,甜度更高,用水量足足比过去节约了七成!”国和平开心地说。
“苹果园滴灌系统的引入,不仅是一次单纯的灌溉方式改造,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尝试。”中国外文局驻左权县定点帮扶工作队队长、左权县挂职副县长张雷介绍道,“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帮助进一步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让果树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养分供给。”他说。
技术一项项落地:矮化密植、富硒管理、病虫防控、施肥改良……村民看在眼里,学在手上。如今,许多老果农都能熟练掌握剪枝、追肥等技术要领。果园不再是“粗放型”的传统种植,而是一幅有标准、有节奏的现代农业图景。
村干部们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新思路”。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在政策的指引下,“红不落果业直播间”上线。村干部们手把手教村民开设账号、拍摄短视频、上架产品。
“干部教咱开直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国和平笑着说。
“我们不光卖苹果,还讲故事。”销售总监郭亚晨说。他曾是出省打工的青年,如今回家成了苹果销售骨干。“买我们果子的顾客都知道,这背后是靠奋斗改变生活的故事。”
借助直播电商、扶贫平台和社区团购等渠道,左权县的果子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吉林等地,果园果品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人民币。“红不落果业”作为乡村振兴典范,相关经验被《山西新闻联播》等节目报道,成为左权县推进产业振兴的鲜活样本。
如今的村庄,不再是“矿下的村”,而是“果香的村”。
“这几年,山变了,人也变了。”国和平看着满山的红果,语气坚定,“靠着大家一股劲,这条路走对了!”
“一颗果子”带来的希望
果园不仅要“富民”,还要“富生态”。
走进西峧村的果园,苹果树与樱桃、李子、梨、核桃树交错成行,绿意层叠,果香四溢。地边圈着几只黑山羊,在树荫下悠闲地吃草。国和平笑着介绍,这是他们最新的循环经济项目。
“村里助资建起了黑山羊养殖场和饲料加工厂,用本地的玉米秸秆打成颗粒饲料,羊粪又回到果园当有机肥,可以实现‘果-羊-肥’循环。”国和平说。
在这套循环体系里,每一环都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山脚地里种杂粮,山腰栽果树,坡地养黑山羊,山顶建设旅游风景区;果树用羊粪施肥,秸秆加工成饲料,游客登山观光,形成“果-牧-旅”一体化的生态闭环。“我们要让这片山上的树、草、羊都有价值。”国和平说。
谈及未来,国和平有着更大的设想—建设“左权黑山羊特色馆”,打造从育种、育肥、屠宰、加工到餐饮培训的一体化产业链,让村民不仅“种果卖果”,还要掌握全产业链技能,实现“种得出、养得好、卖得远”。
“县里开会经常讲,不能只种,还要卖、还要带人致富。”国和平说,“未来,咱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故事。”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上口村水果采摘园一隅 图/国和平
如今,在红不落果业的带动下,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里整合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深化了“农旅融合”发展。未来,左权县果业也将向文旅产业延伸:开发采摘园、打造儿童体验区、开设农家餐厅和民宿、建设露营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果香之旅”。
“果园不只是我们的产业,它是左权的希望。”国和平望着山谷,眼神笃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成了大家的共同信念。
一颗颗小果子,串起了一条产业链,也点亮了一群人的希望。从“做赔本买卖”的艰难起步,到“年销十几万斤”的丰收成果;从荒草丛生的山坡,到果香满园的庄园,小果子改变了一片山村的命运,也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太行山深处生根发芽。
未来,随着把果园做成品牌、把产业做成样板、把村庄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那一抹果香,将从太行山深处飘向更远的地方——从山西左权,飘向全国。“我们希望让大家都知道,左权的果子,不只是甜,更甜在心坎里。”国和平自豪地说。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