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耳、乱发、歪笑、丑萌—这只来自中国的“怪萌”小潮玩Labubu(拉布布),在年轻人心中成了“好运的象征”。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本诞生于艺术家龙家升笔下的“小怪兽”,竟能在短短几年内席卷亚洲、欧美市场,成为全球年轻人讨论的“社交热词”。
一只“小怪兽”的奇幻旅程
从泰国到美国,从伦敦到巴黎,一只搭着“盲盒热潮”出海的怪萌玩偶,近年来在全球年轻消费群体中掀起追捧浪潮。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了一个玩偶排队、抢购盲盒、晒图“包挂”,Labubu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可爱的潮玩角色,而成为消费文化的代表。

2025年10月25日,“维港海上大巡游”活动亮相中国香港金钟添马公园海滨,“Labubu”巨型海上充气雕塑成为市民与游客争相“打卡”之处
“当时根本没想到会这么火。”店员小刘回忆说,“有人一次性买了几十个盲盒,就是为了抽隐藏款。”
几年前,龙家升与玩具公司泡泡玛特(Pop Mart)合作,将《The Monsters》故事书中的角色转变为具有收藏价值的玩具,此后Labubu推出了各种颜色、形状和尺寸的产品,吸引全球各地粉丝追捧。
Labubu的造型灵感源于北欧神话中森林精灵怪兽,它既有西方童话的奇幻感,又带着中国式的幽默与哲思—“可爱不必完美”。正是这份“情绪共鸣”,让它在Z世代年轻人中掀起一阵收集狂潮。彼时,潮玩还是小众圈层的爱好,盲盒文化更多停留在“年轻人新玩具”的层面。它的火爆,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情绪消费”的力量。
如今,这只“丑萌”小怪兽正成为中国原创IP出海的生动注脚—从中国潮玩店,到曼谷旗舰店、北美快闪店,它见证了中国创意制造向全球服务的跃迁。
“Labubu的走红,不仅是一场营销爆发,更是一场文化出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表示。
Labubu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逐步成熟的缩影。“过去我们更多谈制造业出海、品牌出海,如今,文化和服务正在成为新的出海力量。”他解释说。
在他看来,Labubu的海外走红,是中国创意与全球市场双向奔赴的结果。一方面,中国设计师与品牌方通过数字渠道精准捕捉国际年轻人审美趋势,在造型、配色、叙事上融入本地文化元素,让中国原创IP真正“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全球Z世代对情绪表达与个性符号的追求,也为中国潮玩提供了新的舞台。
过去中国文化出海更多依赖电影、服饰或传统节庆,如今,一只身高不过十几厘米的小玩偶,也可以讲述属于东方创意的新故事。“这种新型‘文化出海’,通过形象、情绪、故事,让人自然喜欢上一个来自中国的形象。”李俊说。
潮玩如何“玩出圈”
根据泡泡玛特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Labubu IP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六成,成为该品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原创形象之一。从国内门店起步,到伦敦、巴黎、曼谷等国际都市设立潮玩店,再到部分海外市场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这只“丑萌”小怪兽正在书写中国原创IP的全球化样本。
Labubu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销量曲线的上升,更在于它如何被世界理解、被不同文化接受。在泰国,泡泡玛特推出了身着泰丝服饰、头戴花环的“节庆限定款Labubu”,其灵感源自当地泼水节的民俗元素;在巴黎,Labubu与法国独立艺术家合作推出“卢浮宫限定”系列,用法式线条重新诠释中国潮玩美学;在日本东京,品牌邀请本地插画师共同创作盲盒包装设计,让这个来自中国的角色在异国土壤上拥有了新的故事。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7日,“文明的对话系列活动(金砖专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举行。两位巴西女大学生在配套举行的“欢朋满粤”岭南文化创新展上,被篮球城市东莞的少女形象潮玩深深吸引
“我在英国留学时经常带着它出门,很多外国朋友都会问‘这是什么小怪兽?’”留学生小林笑着说,“那一刻我突然有种骄傲感—它是中国的。”这种文化归属感正是Labubu最具力量的部分—当一个中国原创角色能让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产生共情,它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商业价值,而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传递。
然而,全球热度的背后也潜藏着风险。随着Labubu在国际市场的爆红,仿制品、盗版产品在部分国家悄然出现,从东南亚小摊到欧美线上平台,山寨“拉布布”层出不穷。
“文化产品出海,不仅要懂市场,更要懂规则。标准认证、版权注册、贸易合规,这些看似‘不浪漫’的环节,决定了品牌能否长久立足。”对此,李俊指出,“中国潮玩IP的国际化已经进入从‘产品出海’到‘规则融入’的阶段,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完成匹配,文化IP的商业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保障。Labubu之所以能走得稳,就是因为企业不仅重视创意,更重视知识产权的系统化管理。”他说。
事实上,Labubu的成长轨迹正在成为更多中国原创IP的参考模板。从早期的艺术联名到系统化的全球布局,在它丑萌的笑容背后,是中国创意产业越来越成熟的内容生态、品牌意识的发展体现。
在巴黎的街头,有法国年轻人把Labubu挂在背包上;在曼谷商场的橱窗里,小孩指着它对妈妈说:“它好像在笑我”;而在纽约的艺术市集上,设计师在Labubu的原型上重新创作,把它变成象征自由精神的“城市精灵”。
当一只源自东方的“小怪兽”成为跨文化的情感共鸣,它的笑容背后,其实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自信。
出海之后:中国IP的“长航之路”
当一个玩偶可以登上巴黎时装周、成为欧美潮人拍照配饰,那么中国的潮玩IP便不再只是“被消费”,而是“被共创”,Labubu已经成为这种可能性的先锋。随着Web3.0、元宇宙等新技术兴起,文化IP在全球传播中的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与此同时,如何让“出海”更可持续,也成为业界思考的焦点。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李俊指出,潮玩产业的国际化,不仅是商品出口,更是一种文化与服务的出海形态。
“潮玩IP出海,实质上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李俊解释说,“它背后融合了设计创意、版权运营、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等多个环节,反映的是中国文化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体现。”
在李俊看来,Labubu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案例。“潮玩IP出海应与数字创意、文旅、教育、影视等产业融合,形成一个综合体。未来中国的文化出海,不仅是商品,更是一整套体验。”李俊说。
潮玩出海虽火,但挑战也在逼近。“IP生命周期短、市场更新快,如何保持创造力,是最大的考验。”李俊表示。“Labubu的成功提示我们,未来拼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文化共情力,要提升文化出海竞争力,必须推动从制造到创造的跃迁。”他说。
从北京街头的小潮玩,到曼谷、伦敦、纽约的排队热潮;从国内年轻人的盲盒收藏,到全球粉丝的社群分享;Labubu已不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一种中国创造力的国际表达。对于中国、对于全球大众,Labubu的故事还远未结束。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小角色”走出去,成为大世界里的文化坐标。
一只小小的玩偶,装载的不只是潮流与商业,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正如李俊所说:“Labubu不是终点,而是一种信号—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属于世界的新故事。”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