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是毗邻而居的两大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两国交流也源远流长。来自印度的智辉目前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印地语,在中国从事中印文化交流多年,深谙中印文化之异同。他的亲身经历不仅是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智辉在上海合作组织首届媒体峰会上发言
智辉的中印交流之旅
智辉本名维韦克·玛尼·特里帕蒂(TRIPATHI VIVEK MANI),出生在印度比哈尔邦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一位梵文教授。与许多孩子的童年一样,智辉的父亲每天晚上都会给他讲睡前故事,而讲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僧人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智辉说,那时的他,对玄奘和中国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到中国学习。
在大学期间,智辉毅然选择了中国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尽管父亲曾希望他继承自己的衣钵,学习梵文。但智辉唯一的梦想是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终于在2011年,他成功申请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到辽宁省沈阳师范大学攻读对外汉语专业,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学习中文不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中文了解中国的真正文化,并推动中印文化交流。”智辉说,父亲的这番话让他深受启发,坚定了他追求中文梦想的决心。
毕业后,智辉选择留在中国,继续从事中文教育事业。自2015年起,他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担任中文教师,并教授印地语。通过不懈努力,他最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中国生活的13年里,智辉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的深深热爱。他回忆道:“作为一个来自印度热带地区的人,初到东北时,面对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天气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饮食上,中国菜的多样性也曾让我眼花缭乱。尤其是四川菜的辣和重庆菜的麻,再到现在喜欢广东菜的清淡和原汁原味,我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
在中国生活的过程中,智辉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文化差异。例如,印度人习惯在早上洗澡,而中国人则通常在晚上洗澡。这种差异让他有些困惑,但他逐渐接受了这种习惯。此外,他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善良。无论是迷路时得到陌生人的帮助,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得到朋友和老师的支持,都让他倍感温暖。他特别提到了中国人的尊重和守时精神,这种精神让他深受启发,并成为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教师,智辉在不断成长。他从一名学生逐渐成长为讲师、助理教授,并最终晋升为副教授。智辉感慨地说,中国不仅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还让他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
智辉参加交流活动并发言
中印文化的共通之处
中印两国同为文明古国,山水相连,文化交融,在历史、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智辉认为,两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交汇点。以哲学思想为例,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摩尼都在2500年前提出了和平与公平的理念,这些理念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两国的文化和社会。
在文化特色方面,中印两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尊崇老师,认为导师是引导人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重要引路人。在印度,有一个说法是:“如果在门口遇到两个人,一个是你的朋友,一个是你的导师,你应该先跟导师打招呼。”因此有着“先师后友”的传统。同样,中国也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此外,中印两国都极其重视家庭价值。例如,清明节在两个国家中都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的重要节日,而多代同堂的传统更是体现了对家庭的深厚情感。
尽管中印两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饮食方面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印度人更偏爱蔬菜,而中国的荤菜种类则更为丰富。这种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中国地域广阔,农业土地相对较少,而山地较多,因此中国人需要更加依赖各种食材来维持生活。而印度作为热带国家,农业土地相对较多,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使得印度人更容易获得粮食,形成了偏好蔬菜的饮食习惯。”
在智辉看来,除了饮食习惯外,中印两国在生活方式、哲学观念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人民都习惯早睡早起,日落前用餐,并尊重传统的作息规律。同时,两国也都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认为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这种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两国的文化之中。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印两国更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同样,中国也吸收了外国文化中的精华,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思想,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智辉表示,尽管中印两国语言不同,但这并未阻碍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国今后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
印度人智辉在广外当教师
未来中印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语言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智辉表达了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热忱与期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辉发现,近年来中印两国在语言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十几年前,印度仅少数几所大学有中文教育。而如今已有超过30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这一数字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印度对中文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印两国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已有18所大学开设了印地语课程,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印度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两国政府还共同推动了一项文学翻译项目,旨在将各自国家的经典著作翻译成对方的语言,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智辉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学的交流,加深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然而,智辉也指出,尽管中印两国在教育领域都加大了对对方语言教育的投入,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差异。一些学过中文或访问过中国的印度学生发现,他们在中国亲身体验到的文化与通过媒体了解到的有所不同;同样,中国学生对印度文化也存在类似感受。为此,他呼吁两国加强文学交流,鼓励更多青年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学深入了解真正的对方文化,并到对方国家留学,亲身感受彼此文化的魅力。
中印两国属于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两国相互学习、彼此影响,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发展。从历史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古至今,印度和中国关系相当密切,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深化友谊,共同发展。例如:中文的十个声调受到梵文的影响,同时中文中许多词汇也源于梵文。此外,中国的文化也对印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白糖的制作方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创造出了更为优质的白糖,并传回印度,成为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叶作为另一个中印文化交流的生动例子,见证了两国文化的深厚联系。中国的茶叶在古代传入印度,如今已成为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辉表示,这些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两国都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为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两国人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这一文化传统。展望未来,智辉将继续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印度人看到真正的中国,也让中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印度。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