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在藏语里指的是卷轴佛像画的意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瑰宝,唐卡艺术一直因其复杂精细的绘制技艺和所附着的神圣性、神秘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长期以来,唐卡艺术的传承发展不仅展现处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持续注入着生机与活力。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传播,离不开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凭借执着与坚守,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不断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十六尊者》系列作品——达摩达拉尊者
艺术萌芽与成长之旅
初访扎西尖措时,他正在个人作品展上忙碌着。皮肤黢黑、高大挺拔,却沉稳内敛、充满亲和力,“颇有佛陀之像” ,这是扎西尖措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对于这样一位作品出色、奖项众多的唐卡艺术家,记者并未从他身上看到丝毫骄傲与自满。相反,他谦虚礼貌的谈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扎西尖措来自“唐卡艺术之乡” 青海热贡地区,因自幼耳濡目染,对唐卡产生了浓厚兴趣。小时候,扎西尖措去找小伙伴玩耍,恰好看到自己的朋友学画唐卡,这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并从此心心念念,常去观摩。到了初中,扎西正式拜家族里的一名唐卡艺人为师,一学就是六年多。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考入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在这里,除了唐卡,他还接触了国画、油画等现代艺术。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的碰撞与融合,为他日后在唐卡创作中的突破创新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扎西尖措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但初期并不顺利。“刚开始,推销自己的作品非常困难,资金也不充足,但我从未放弃。唐卡艺术不仅是我的专业,更是我的选择,我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顽强的精神和对艺术追求的精益求精,使他得以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2009 年,扎西尖措应青海省图书馆邀请举办了 “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扎西尖措个人唐卡作品展”。展览十分成功,这给他带来极大鼓舞。随后五年间,他辗转 16 个省市图书馆举办个人巡回展。通过这些展览,唐卡艺术被更多人所认识、理解,扎西尖措的艺术创作也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唐卡画师扎西尖措
创新不仅于题材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唐卡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扎西尖措看来,唐卡艺术与其他绘画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材料和工艺上的独特性。唐卡画布通过由艺人自己制作,经过特殊传统工艺打磨。绘画过程则包括草图、上色、渲染、勾线、描金和开光加持等多个复杂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艺人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才能创作出一幅精美的唐卡作品。
唐卡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不仅限于宗教文化,还涵盖历史、人文、天文历法和科学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出青藏高原的地方文化特色,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对唐卡艺术的长期执着追求,使扎西尖措对人生、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思索:艺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在哪里?唐卡绘画艺术和佛教艺术的区别又是什么?唐卡艺术在传承中可否创新?带着一系列问题,他先后赴西藏、甘肃、四川等地遍访名师,学习青、藏、甘、川地区不同的唐卡绘画风格,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和对唐卡艺术的认识。
经过数年学习积淀,扎西尖措开始萌生了唐卡作品创新的想法。创新不仅体现在题材上,也体现在技法和材料上。创作中,扎西尖措大胆尝试融入了现代元素,将传统的华丽画风调整为淡雅色调,使作品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同时注重将中西方绘画技法、材料与唐卡传统元素起来融合。“创作过程中我既重视唐卡作为佛教艺术应遵循的规制,也借鉴了中西方绘画中的某些技法,使作品在共性之上有一定的个性风格。通过打破传统画面人物设计比较聚众的布局形式,使每个人物都能以单幅画面的形式呈现,这样,对每个人物神韵形态的展现就更会更加淋漓尽致。”扎西尖措介绍说。
经过不断打磨、探索,扎西尖措的代表作《十六尊者》系列应运而生。2015年,《十六尊者》系列唐卡艺术作品成功入选当年的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这一成功,使扎西尖措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创新对于唐卡艺术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对唐卡艺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唐卡不仅可以有宗教题材,也可以创作出历史人物、近现代事件等新的题材。”他说。
《十六尊者》系列作品——释迦摩尼
传承发展一直在路上
作为一位民间艺术家,扎西尖措深知唐卡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自己努力创作,还不断鼓励身边的年轻艺人们认真学习、成长。他认为,年轻一代是唐卡艺术的未来,只有他们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才能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久弥新,始终鲜活。扎西尖措认为,唐卡艺术要走出去,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投身创作的同时,他始终如一地推动着唐卡艺术的对外传播。
“唐卡艺术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唐卡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艺术不应拘泥于个人,而应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扎西尖措眼神坚定而温和地说,他将用一生的行动来践行这一执着信念。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