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萨到北京访学快一个月了,在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在专题课上,我学到了整理笔记的方法;最让我开心的是这几天我的英语词汇量提高了不少。”这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二年级拉姆访学北师大燕化附中时写下的上课感受。
2024年,是北京市教育援藏10周年。为推进首都教育援藏转型升级,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与北师大燕化附中合作开展交融式集团化访学项目。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的30名学生成为这一创新举措的“尝鲜者”。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2014年北京市全额投资2.5亿元修建,首批选派50名北京优秀教师赴藏教学,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如今,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已实现成为“全区一流学校”的预期目标。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学生自己设计的校园吉祥物“牛小特”和“小京羚”
教育援藏 为孩子们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这两天,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门口两个卡通模型格外显眼。“我们学校前几天刚举办了十周年校庆,特别揭幕了由孩子们自主设计的吉祥物——‘牛小特’与‘小京羚’。”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副校长解飞边走边说,这两个吉祥物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象征着北京与拉萨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教育援藏的丰硕成果。
去年8月,北京市教委发起的“京藏同心 见字如面”活动,通过书信这一传统而深情的沟通方式,促进了京藏两地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为孩子们搭建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我为你取了个藏族名字呢,叫做‘梅朵拉姆’。‘梅朵’是鲜花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这个名字你喜欢吗?”
“拉萨的人们过着悠闲的生活,看着窗外,几片树叶飘落下来,那是我们两方天地共同迎来的秋天。”
“我在喝甜茶时,你也许在喝豆浆;我在吃藏面时,你会不会在吃炸酱面呢?”
“听说北京很美,有宏伟的天安门,满载历史回忆的故宫紫禁城……真是等不及亲眼见到我们美丽的首都啦!”
……
一行行工整的字迹、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友谊,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促进了京藏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上次去故宫没来得及逛完,这次要继续逛,还想再次见到我的笔友……”“京藏宏志班”的初二学生仁增卓玛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十月,仁增卓玛同宏志班的同学一起到北京开展了半个月的研学活动。故宫、长城、天安门留下了她的足迹,与笔友共舞更是难忘的记忆。
从北京回来,仁增卓玛详细记录了那次研学的点点滴滴,便写了一篇作文叫《北京之旅》,讲述了她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语文老师马潇雅帮忙牵线投了稿,促成了她第二次北京之行,参加这个征文大赛的颁奖仪式。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阅览室
教育援藏 是一件意义非凡和幸福的事情
“教育援藏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能够投身这份事业,感到非常幸福。”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的语文教师马潇雅,于2019年来到拉萨旅游,当时就热爱上了这片土地。在得知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这一消息,便毅然决定参与其中。2023年,主动报名援藏的她如愿来到西藏。
在援藏过程中,马潇雅主要负责语文和国画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参与了跨学科的教育活动,如劳动教育和科创项目。“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援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搭建起一座座心灵的桥梁,让西藏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北京的温暖和关怀。”马潇雅如是说。
“组团式”教育援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援助模式,旨在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团队形式对口支援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组团式”教育援藏项目开展以来,北京已先后选派206名援藏干部教师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开展援藏项目。十年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办学成绩日益突出,本科率增长近56个百分点,重本率增长近72个百分点。
国画成为援藏教师马潇雅和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秉承“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发挥辐射作用,引领教育发展”的教育援藏项目宗旨。在北京的支持下,拉萨北京实验学校先后邀请了共80位来自北京的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深入开展短期教育援藏工作,通过专题讲座、全市联合大教研活动等形式发挥辐射作用,强化科研引领,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这使得拉萨市直属学校2000余名教师受益,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