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华人华侨

青年与大湾区共成长

2024-04-02 14:46:00 【关闭】 【打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无数青年活跃其中,奉献着活力与激情。同时大湾区也为青年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2024年全国两会为这场“双向奔赴”描绘出一个愈加光明的前景。

   

  丹霞冶炼厂凭借创新驱动发展,从一家粤北山区的小工厂变身中国最大的冶炼企业之一

  青年力量推动湾区建设

  3月,全国人大代表罗振喜事连连,参加全国两会是其一。此外,恰在赴京前,罗振升任广晟控股集团办公室高级主管。

  自2009年大学毕业进入广晟控股集团子公司——广东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罗振扎根制造业基层15年,见证了丹霞冶炼厂的壮大,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

  刚进厂时,工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百废待兴。罗振说:“厂里引进了国外的高端设备,与同规模传统设备相比,占地面积更少,所需人工也从200人降到28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时间一久,弊端也暴露出来:“这些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多套机组联动工作,单个机器的故障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罗振介绍,当时技术部分全依赖外国专家,一旦出问题,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修复,对生产造成极大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罗振

  这让罗振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罗振和5名青年骨干组成团队,争分夺秒,攻坚克难。他回忆,为了维护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多次连天不眠不休,出现问题就克服一切困难直到解决为止。终于,团队在半年多时间里掌握了关键技术,不仅节省了每年600万元人民币的专家费用,更重要的是,同行业企业因此得到鼓舞,大力引进高端装备,整个有色行业的装备发展、降本增效效果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有色金属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丹霞冶炼厂通过大量技术创新,淘汰、升级改造落后工艺和设备,确保各个排放指标达标,真正做到绿色化发展。2017年,国家工信部发布首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名单,丹霞冶炼厂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铅锌行业的唯一一家上榜企业。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始终勇立潮头。“工厂位于一个偏僻小镇,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心无旁骛常驻在此。”罗振说,青年们专业知识、工作作风都十分过硬,这为工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

  丹霞冶炼厂员工平均年龄32岁,管理人员有70%多是“80后”。有青年们主动担当作为,迎难而上的精神和韧性做底色,丹霞冶炼厂凭借创新驱动发展,从一家粤北山区的小工厂变身中国最大的冶炼企业之一,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专利奖银奖等科技创新奖项。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一词占据当之无愧的C位。罗振表示,丹霞冶炼厂正是传统制造业凭科技创新成功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他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紧迫感。

  人才是第一资源。然而,目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制造业企业招聘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局面。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2018年,罗振曾提出培养技能人才的相关建议,“近几年,国家很重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培养,为制造业提供了许多高水平技能人才。这对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非常重要。”罗振认为,根本是要加强实体经济及制造业的利润盈利水平,改变收入分配机制,以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制造业。

  期待更多港澳青年融入

  2024年1月16日,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公布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2023》显示,对大湾区发展规划“认同”或“非常认同”,以及表示愿意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受访香港青年均近七成,同创新高。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勇表示,“大湾区‘一小生活圈’越来越便利,很多香港青年,只要愿意去湾区内地城市,无论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强项,在事业上找到新的发展平台。”并且陈勇认为,这个过程还在加速。“岭南地区生活环境比较一致,国家持续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香港青年到湾区发展。大家完全可以放弃顾虑,放心融入湾区建设。”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专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陈勇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湾区指日可待。“这就需要大家更努力,提供更多的帮扶和条件,帮助香港青年、尤其是青年专业人士更加便利地融入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五年来,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目前,超8万名港澳学生在广东中小学就读,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港澳居民在广东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到了34.6万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介绍,“广东已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超5500人。”

  2022年6月起,合资格并通过考核的港澳律师可以在内地九市正式执业。截至2023年11月底,378名港澳律师实现了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黄显辉是澳门首批华人律师,如今其子女也投身法律事业,三人都通过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成为获得律师执业证(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律师。亲身感受过澳门回归对法律界的积极影响,湾区建设又让黄显辉体验到了法律人的新机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勇

  陈勇表示,未来希望会计师、中医、社工等其他专业界别人士,同样能有机会投身大湾区建设。陈勇期待香港青年“扎根香港、融入湾区、放眼世界”。“香港是中央的掌上明珠。大家拼船出海共同发展,把大湾区连成一条璀璨的珍珠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湾区全国人大代表纷纷为未来推进人才要素更好流动建言献策。

  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超13.57万亿元,连续35年全国居首,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金融主体数量突破1800万户,高新技术产业企业7.5万家,对人才的渴望无比迫切。

  “一座城市的发展短期靠政策,中期靠人口,长期靠服务。”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长黄志豪介绍,澳门居民有68.4万人口,目前在珠海办理了居住证的就有16.7万人,比2019年增长了10倍。与澳门一墙之隔、与香港一桥之距,在珠海茂盛社区,居住着超1200名港澳居民,占全社区居民的1/3。

  黄志豪表示,为了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珠海近年来有针对性地推出了约60项政府服务措施,接下来还将持之以恒长期做好服务,推动珠澳政务服务高效衔接,助力横琴打造趋同澳门的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环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支持香港积极参与湾区建设。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一贯支持,也是对香港发挥所长,在大湾区建设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勉励。他强调,“香港有八所大学世界排名前列,聚集了很多科研人才。香港必须要考虑,怎样更好地推动科技研发对接产业,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对此感同身受。他认为,香港须善用自身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与内地各城市加强在教育方面的协作,为国家高速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他建议,加强两地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教育方面的协助,协调更多内地省市与香港签署相关协议,推荐香港与内地省市高校合办课程,培养创科相关人才,促进教学研究知识转移。

  “香港在不同领域积累了雄厚实力,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和人才保障。”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叶玉如同样认为,香港可以通过人才创新方面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制,建设全方位、开放性、战略性的人才体系,培养和引进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将创造实现能力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对接起来,推动人才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